分析:牛仔基地何去何從
季節替換,潮流更迭,牛仔毅然決然地乘著休閑的大潮一次次“復辟”。此番的牛仔既是大眾的,又是貴族的;既是流行的,還屬經典的;既躲入傳統的巢穴,還可裝扮前衛的面孔。不覺間,中國已然成為世界最大的牛仔生產基地。然而,流行時尚如何導入?個性品牌怎樣構筑?……人們在牛仔狂潮中冷靜思量。
■ 60%的牛仔來源于基地
牛仔成為服裝中一道眩目的光彩時,牛仔生產基地終于浮出水面。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每年生產的牛仔布已達20億米,占世界1/4,牛仔服裝25億件。從生產布局來看,我國的牛仔業已呈現出集中度越來越高的趨勢。如廣東就有廣州新塘、順德均安、開平,江蘇的常州、山東的濰坊地區等等,這些基地的生產能力就占全國的60%。
但是,這些基地基本以加工企業為主體。在鞏固原有加工渠道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將自己的品牌打入國際市場,直接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成為生產基地提升自我的目標。因此,以產業基地為單位的大旗被輪番挑起。各地牛仔服裝文化節你方唱罷我登場,廣東的三大牛仔服裝生產基地急練牛仔服裝節,個個時尚助陣,概念齊全,聲勢浩大。
■ 基地紛紛與文化結緣
牛仔文化起源美國西部。隨著世界政治、經濟、文化和世界觀的不斷變化,牛仔時尚的內涵也在發生變化。從叛逆、獨立、自由回歸至21世紀的環保、自然,新理念當道,文化自是牛仔品牌塑造的重要環節。于是各地的牛仔都要借文化“說事”。
順德均安以綠色和環保為核心,提出要建“牛仔的世界,世界的牛仔”;新塘借龐大的加工能力,要營造“中國牛仔之鄉”;而開平市則打出時尚的旗子,鼓吹“牛仔時尚風起開平”。
在“藍與綠的狂想”下,順德均安以牛仔旅游文化節加固綠色的牛仔生產理念,以一連串綠色生態、清潔生產概念,讓牛仔的時尚與綠色的環境融為一體,讓人類的鄉情陪伴藍色的牛仔,再次揮灑自然的豪情,把牛仔的文化從西部牛仔那份自由、不羈、進取融進固有的生態和人文理念。新塘傾力塑造“中國牛仔之鄉”的形象,投資600萬元舉辦新塘國際牛仔服裝節,引入牛仔時尚文化,引入服飾設計文化。中國頂級設計師聚首新塘,馬艷麗、鄧皓、房瑩等5位美女設計師用創造的激情與來自美國紐約的華裔美女設計師鄧琳琳聯袂,獻演激情牛仔文化。在服裝節期間,2002中國廣州(新塘)牛仔服裝面料、機械博覽會積聚近1000家廠商隆重開幕。依靠牛仔產業崛起的新塘,同時特邀專家,舉辦發展論壇,研討新塘下一步的道路。開平牛仔則借時尚的大風,推出年產3080萬米牛仔布、10萬件牛仔服裝的牛仔大軍,將品牌與市場結合,與時尚攜手,評選時尚牛仔先生、牛仔小姐,提高牛仔設計水平。品牌紛紛以設計為旗舉辦產品發布會,幾百家牛仔服裝及開平化纖品牌生產廠家匯集商貿博覽會,專家學者論壇支招,為開平牛仔的發展見仁見智。
■ 打拼能力難以稱雄
節的熱潮退去之后,真正收益的應該是產業。產業在時尚文化之后如何跟進,進而獲得商業贏利,相信是各個牛仔節主辦方的初衷。但究竟如何在熱熱鬧鬧的美女設計師、精彩時裝秀之后促進產業設計水平的提高,引進人才,催生品牌呢?廣州新塘鎮政府下大力扶持牛仔服裝產業,興建牛仔紡織城、紡織工業園、環保工業園,引導產業由自發經濟向品牌經濟、產業集群經濟發展。
順德均安鎮政府將均安牛仔未來發展的方向定位為:高質量的加工,高品質的服飾。 將環境立鎮擺在首位,建設“綠色的均安”。他們走集約化、市場化、規范化的道路,建好一個基地,搭好一個平臺,樹好兩大品牌。占地達3000多畝的紡織服裝工業城動工,富安國際牛仔城,囊括牛仔面料、輔料、成衣、服裝加工機械、行業培訓與人才、行業集成信息的綜合交易與展示。樹立均安牛仔紡織產業與均安旅游度假兩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