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香港時尚與北京的緣分
- 國內音樂界曾經流行這樣的說法:如果要以學歷來衡量音樂的整體水平的話,歐美音樂屬于大學水平,港臺音樂屬于高中水平,內地音樂屬于初中水平。入木三分的評價把它用在時裝界也未嘗不可。然而隨著內地時裝業的迅猛發展,這樣評價的共鳴聲音越來越少了。今時今日,國門大開,國外品牌的涌進以及人世之后所形成的新的競爭格局,使得香港時裝對內地市場的影響力與號召力已不如以前了。有人說連續大規模以“集團軍”形式進京,這或多或少流露出香港時裝人的危機感與進取心。從另一個角度也看出作為主辦者的香港貿發局將北京的市場放在一個重要位置。然而,北京與香港這種歷史條件下造成的“緣份”到底有多深?北京能否擔當起香港時裝業進軍內地市場的“門戶”?為此記者采訪了香港貿發局北方地區首席代表簡欲靜小姐,借她細說北京與香港時尚的緣份之機,了解香港貿發局的新動態以及新理念。
改變是為了適合企業的需求
●北京、香港同時搞推廣活動
記者:香港貿發局從舉辦香港時裝節到大規模“北上”舉辦“時尚香港”推廣活動,盡管整體思路未變,在方向上有所改變,開始走兩條路線,即一個是占領國際市場,一個是占領內地市場。
簡欲靜:是這樣的。香港時裝節是香港貿發局主辦的第一個展覽會,創辦之初,目的是為了推廣香港品牌及產品,以及香港服裝工業的生產及設計能力,為港商同國際買家建立貿易平臺。如今在北京搞時裝推廣活動,目的是為了幫助香港企業更好的了解內地市場、建立銷售渠道,也幫助內地的消費者更好的認識香港的品牌和產品。我認為“改變方向”,準確說是走兩條路線是為了適合不同市場、不同企業的需求。
記者:不同的行業,宣傳推廣的方法也不相同?
簡欲靜:我們主要的工作是推廣香港的制造業與服務業。不同的行業推廣方式業然有所不同。比如制造業(包括時裝業)通過展覽會等推廣形式,用視覺的傳播與推廣就能起到宣傳作用。服務業就不能以視覺去傳遞信息,而是按照企業的需求去改變,如搞交流會、研討會等等。
企業通常用更多的時間放在工作中。因此,我們需要了解、摸清有關商業的一些政策信息后,用各種有效的方式介紹給企業。
京滬市場各有特色
●推廣方式重新定位
記者:北京與上海都是內地的時尚中心,貿發局在北京搞時裝活動明顯多于上海,是出于一個什么想法或考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