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元年:服裝業三問
- 如果用一句形象的話來總結在2002年這個被稱為“人世元年”的重要年份中國服裝業的表現,可稱之為”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山無風雨亦無晴”——沒有國外服裝大鱷大舉攻城掠地重新洗牌的驚變,也沒有國內服裝企業盡享人世之利高歌猛進的壯舉。記者以三個問題為切人點,試圖對人世對服裝行業的影響和走向進行分析。
一問:入世究竟給服裝業帶來了什么?
總的來講,人世一年來;中國服裝業拿出了一份比較不錯的“成績單”,尤其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充分,證實了它依然是國際競爭力比較強的產業。2002年1月至11月紡織服裝業產值9537億元(現價產值),利潤280億元,出口創匯560.8億美元,分別比2001年同期增長13%、23.7%和14.5%,創出了歷史上最好水平。紡織服裝行業對外依存度比較高,特別是出口型企業,如果出口形勢好,對整個行業拉動力就大。去年出口增長了14%,前年只增長了2.3%。兩位數增長充分說明我國紡織服裝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明顯增強。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產業部副主任孫淮濱介紹:人世給我國的紡織服裝業帶來了這樣幾點直接的變化——
一、是紡織原料市場同國際接軌。比如國內棉花價格同國際市場棉花價格實現了同步變化。這樣一來,就使我國勞動力的優勢充分體現出來。再加上近幾年來,紡織服裝業重視技術進步,在原料接軌的前提下,使我國紡織服裝業內在的競爭力得到充分的體現。
二、是紡織服裝配額逐步縮減,增加了對歐美的出口,同時通過香港的間接出口也有了一定增長。據統計,僅服裝大市寧波2002年1月至11月全市服裝紡織出口額高達20.8億美元,同比增長近20%,占到全市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一左右。去年在一些國家取消和減少對我國紡織品和服裝出口限制后,相關產品出口規模繼續擴大。進口方面,雖然紡織品和服裝的進口關稅進一步降低,但由于國內市場巨大,國外難有巨量的同類產品與我們競爭;加上我國產品以中低檔為主,高檔成衣市場雖受到一些影響,但十分有限。得益于出口的擴大以及進口沖擊不大,去年我國紡織服裝業運行情況良好。
三、是推動我國外貿體制的改革,越來越多的非公有制企業取得了進出口權。外貿由審批制變為等級制,使出口的主體增加。比如浙江省,這幾年出口形勢非常好,就有相當一批民營企業獲得了外貿進出口權。
四、是商業分銷渠道的開放,改變了過去由外貿公司收購,交給國外進口商,進口商交給中間商,中間商交給批發商,再由批發商交給零售商分銷的繁瑣模式。如今改變為一些大的國際采購商對紡織品服裝采取集中采購的形式,減少了中間環節,降低了流通費用,從而提高了產品的價格競爭能力。
五、是促使世界紡織業更加關注中國,國外企業看好我國紡織服裝業蒸蒸日上的繁榮形勢,紛紛來到中國尋求發展。2002年突出表現在國外紡織設備供應商,涌人中國推銷先進設備。另外還有眾多紡織類、服裝類公司來到中國建立研發中心、設計中心,利用中國的人力資源開拓中國市場。
還需著重指出的是,中國服裝企業的應變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2002年,適應市場國際化、促進產業升級已成為中國服裝行業結構調整的主線。大的服裝企業集團如“雅戈爾”、“杉杉”等紛紛加快創建國際品牌的進程,與國外知名企業合資推出新品牌,致力于占領國內外市場。同時通過收購國外品牌或與國外品牌合作,專門為國內市場設立系列產品。此外,一些有遠見的企業已開始在國際市場建立營銷網點,如晦瀾集團推出的“奧德臣”品牌,將專賣店開到了法國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成為中國服裝品牌國際化經營的先行者。中小企業則重新確立市場定位、產品定位,尋找市場空白和縫隙,采用產品差異化、市場差異化、發展模式差異化的策略。有的企業發揮自身特長,成為大企業集團或跨國公司忠實的合作伙伴,為進入國際化營銷體系打下了基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世一年來,中國服裝產業集群化趨勢日益明顯,服裝主產區浙江、福建、廣東、江蘇、河北等地,形成了眾多以產品品種為導向的區域性產業集群,發展速度明顯高于其它地區,正以高效率、低成本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客戶和訂單。
二問:入世對中國服裝業的影響為何沒有預期明顯?
中國剛剛人世時,服裝業曾引來一片叫好聲和嘆息聲,兩種主流觀點分別認為:人世將給中國服裝業打開一片新天地;人世將“引狼入室”,國內服裝企業前途堪憂。回頭看來,兩方面都非如此。
服裝業之所以被認為將是人世后受益較大的行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世之后,我國服裝業出口所受的配額限制將大大減少,從而更能發揮我國服裝業的低成本優勢,促進服裝的出口,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我國服裝出口所受配額限制主要來自于美國及歐盟地區,而其中一些重要的出口國家和地區如日本等,原先就是非設限國家。因此,配額的放開僅能部分增加我國對美歐等地區的服裝出口,而對總體出口的效應并不如想象中之大。人世后我國將享受取消配額限制這一待遇主要是受WTO的(紡織品與服裝協議)的規定。按照該協議的規定,紡織品與服裝配額的取消將分四個階段來進行,至2002年1月1日是實行第三個階段,而第四個階段則在2005年1月1日實行。在第三階段中,雖然歐美等國取消了部分服裝產品的配額限制,但從其公布的配額取消情況來看,我國對歐美地區出口較多的服裝產品其配額仍被保留,取消的服裝配額大多數是一些原本出口就不太多的服裝產品。也就是說,人世后配額的取消并非對我國出口主要服裝產品配額的取消,對服裝出口促進作用有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等地區加強了對我國服裝業出口的其他各種限制,比如2002年美國的紡織品生產商協會(ATMl)向美國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CITA)提出了申請,要求對中國進口的5種紡織服裝商品實行特別保障措施。
認為人世后服裝業將有較大利益的另一論據在于認為人世后隨著雙邊關稅的降低,我國服裝出口將面臨更低的關稅,從而可以加強我國服裝產品的競爭力,同時生產企業還可以用較為低廉的價格從國外購進原料,從而降低服裝業生產成本。但從實際運行情況來看,關稅降低帶來挑戰要大于機遇。 關稅降低雖然可相應降低我國出口服裝的價格,從而提高產品競爭力,但由于我國勞動力成本低廉,因而出口服裝價格在世界市場上已處于較低水平,低價優勢已得到充分發揮,關稅降低對這一優勢的增加有限。
另外,關稅降低固然可降低從國外購人材料的成本,但目前國內服裝企業在為國內生產服裝時所用原料,基本以國內采購為主,對外出口產品中雖常從國外采購高檔面料,但由于我國服裝出口中許多產品是采取來料加工方式,獲取的僅是加工費用,因而原料成本降低對出口本身影響較小。
雖然與國外企業相比,我國服裝企業在勞動力價格乃至服裝生產成本上仍具有較強的優勢。但隨著服裝需求個性化時代的來臨,工業化品牌時代所需要的低價高質的觀點已逐漸過時,對于服裝業的競爭主體來說,價格優勢的地位正在逐步下降,品牌優勢已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與國外企業相比,我國企業在品牌運作能力方面要遠遠落后,隨著關稅的降低,服裝業在國內的競爭會更為激烈。
綠色貿易壁壘依然是難以跨越的障礙。20世紀90年代歐洲國家紛紛立法,對進入本國、本地區市場的服裝,實行環保認證及對有害物質進行檢測認證。這使得我國的服裝產品進入發達國家市場特別是對環保規定極為嚴格的歐盟市場步履維艱。比如,歐盟頒布禁止191種染料加工的紡織品進入其市場指令的當年,我國就有總額10%左右的紡織品出口受限??傮w來看,由于加工技術等各方面的原因,這一障礙在長期內仍將繼續存在。
總之,人世后雖然由于配額減少、關稅降低,在短期內給中國服裝業帶來一定利益,但由于種種原因,其收益并不如想象的大,而且收益方限于那些主要為國外企業貼牌生產的加工型企業。這一點是亟需引起注意的。
人世之初,“狼來了”的呼喊曾經一浪高過一浪,然而一年下來,當初那些公認的世界大牌并沒有大舉進入中國市場——雖然有媒體稱,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橋頭堡”上海,平均每月都有十幾個國外品牌人駐,然而它們對國內服裝市場的沖擊并沒有預期那么大。究其原因,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產業部副主任孫淮濱認為,主要是兩點原因造成的:一是國外品牌的服裝進入中國市場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營銷網絡,比如搞專賣店、特許經營等等,建立起來需要一個過程;二是國內外文化背景的差異。
三問:面對“后配額時代”,究竟該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