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民營經濟沖破藩籬透出碧色一片
- 在當前深入學習和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的熱潮中,在一些地方,民營經濟問題成了人們議論的一個熱點和焦點。聯系到民營經濟的成長里程以及近年來不同地區,發展快慢差異的現象,記者油然而聯想到兩句描寫荷花的名詩。這就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紡織工業經濟實力的增長速度遙遙領先,雄居全國前茅。人們眾口地稱贊說,浙江紡織經濟的迅猛崛起,是我國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一個典范。在浙江紡織經濟騰飛的諸多因素中,核心的經驗是,人們思想觀念的更新,引領體制的創新。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13年來,浙江省的各級領導發揚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大膽地率先突破“禁區”,發展民營經濟。據統計,目前,在浙江全省紡織企業中,民營企業占97%。這個令人驚羨不已的97%,實在是對經濟振興的響亮而有力的召喚,實在是一面與時俱進的創新旗幟,指引著經濟發展的方向。
在黨的十六大勝利召開的日子里,記者正在豫北名城安陽市采訪。人們在十六大精神的鼓舞下滿懷興致地談論著“國企變民營”的話題。
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的報告中響亮提出:“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別是國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大力推進企業的體制、技術的管理創新。”人們緊緊聯系本市國有企業的現狀,精神振奮、心潮起伏,紛紛表示說:“江澤民同志的講話,充滿著與時俱進的改革創新精神,明確地指出了振興經濟的寬廣道路。”
昌泰公司原是安陽縣紡織總廠,當時有職工2000人,系國有企業,原來發展比較緩慢。1997年11月26日經上級正式批準,安陽縣紡織總廠在全省工業系統率先退出國有序列,正式改制為股份制民營企業“安陽市昌泰紡織有限責任公司”。廠長申永榮被推薦為董事長兼總經理。5年間,昌泰公司共投資1.23億元,先后進行了38次技術改造,使產品檔次大幅度提高。這些年來,昌泰公司的產品已暢銷20多個省市,并出口到美、日等國家。目前,昌泰公司生產規模已達15萬紗錠,擁有員工4000人,總資產達3億元,比改制前增長1倍多。該公司每年向國家貢獻稅利由改制前的1200多萬元,上升到現在的3000多萬元,并躋身全國同行業50強“排頭兵企業”行列。大量事實說明,退出國有,改制為多種形式的民營企業,是一場尖銳而深刻的重大改革。改革開放以來,進入市場經濟之后,很多國有大中型企業都喪失了計劃經濟舊體制中種種優越條件:技術改造由國家投資、原料由國家調撥、產品由國家包銷等等。“鐵飯碗”被打破了。同時,國有企業的領導人受到長期形成的大而公的傳統觀念的影響,對于新形勢下的市場競爭很難適應。這就使得不少國有企業長期陷入了難以擺脫的困境。怎么辦呢?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改革活力來。對于那些缺乏生機和活力的國有企業來說,唯一的出路就是深化體制改革,大膽轉換經營機制,勇于探索多樣化的公有制實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