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模特的“冷調時代”
- 說起時裝模特,人們立刻會想到她們那“千金難買一笑”的冷漠表情。風姿綽越的模特們不論在時裝表演的舞臺上,還是在廣告畫.雜志或是電視熒屏上,人們看到的多是一張張直眉冷眼、面無笑容的臉。
其實,早期的時尚模特在舞臺上是少不了微笑的。在她們的專業訓練中,學會在表演中保持迷人微笑是一項基本課程。不過進入上個世紀80年代以后,在素有“浪漫之部”的法國巴黎,時裝攝影棚和表演舞臺上興起一股難以抵御之風:模特們不再微笑。接下來從羅馬到紐約,歐美各類時裝、時尚期刊雜志也紛紛“聞風”而動,頓時甜蜜的笑瞼一掃而光,完全被冷峻莊重的面容取代。直至今天,此風依然。“冷調”在時裝表演舞臺上仍然占主導地位。
為什么這股“冷調”幾乎在一夜之間風靡全球呢?當時在巴黎無論規模和影響都首屈一指的羅蘭‘瑪菲亞模特公司的藝術總監哈基寧認為:人們的審美觀已轉向欣賞自然和古典美。時裝表演也應隨之改變,模特們要趨于寧靜、安然,表情更加內向、凝重。從這角度來解釋時裝舞臺的風尚,時裝模特的形象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的確可以反映出某種時代特征。現代社會中,婦女廣泛地參與社會生活,她們不再希望那些只會傻笑的漂亮“花瓶”充當她們的化身,而是需要創造一種更向上,更穩重、更永恒的藝術形象。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欣賞女性的柔美感,而不是乏味的笑容,對模特來說,只注重漂亮瞼蛋的時代早巳過去了,人們追求的是一種強烈的內在感受,既要求模特漂亮,又要求具高雅的氣質,希望她們通過表演來表達、傳遞某種情態,而且還要同時展示符合自己所穿著的服裝。
時裝設計師們當然也有自己的看法。在2001巴黎秋季時裝大獎賽引起轟動的意大利著名時裝設計師莫萊尼,總是習慣于自己挑選展示他時裝的模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解釋說:“我選擇的人一定要有個性,希望她們既漂亮又有性格,我不要求她們總是使用一套不變的動作表情,既不能愁眉不展,也不能強裝笑臉。我要求自然,最好不要笑,對自己感覺要好,對所穿著服裝感覺要好。”
對于時裝公司來說,審美標準的確已經發生了變化。法國“都市”公司的負責人路易斯談到選人標準時說,除了身體基本條件以外,長相要突出、有代表性,不論外表還是內心都要有個性,不能平淡五彩。“黛芬娜”公司錄用模特的標準很簡單:要有與眾不同的氣質,一出場就能讓入過目不忘。“露姿”公司并不刻意塑造什么特別的形象,只是追求在平常中尋找異常,在普遍中創造特殊。該公司不斷強調絕對不要“作笑”。
展示模特的個性,是每個有造詣的時裝攝影師的追求。那么,攝影師們是怎樣看的呢?巴黎時裝圈里的國際知名攝影師邁克·普萊克頓說:“我所展現的首先是人,同時又是人與服裝結合的整體。服裝在被穿上展示之前給人的感覺是朦朧的,而一旦穿在模特身上,就具有了某種個性特征;至于笑與不笑,我認為并不重要,但是我喜歡模特安靜時的面容,因為這時的表情顯得清純,容易抓到每個模特所固有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