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壁壘”制約紡織品出口
- 就在中國紡織服裝行業一路凱歌,享受關稅和配額等壁壘逐步消除后帶來的“寬松”環境時,一道“綠色壁壘”的貿易保護屏障已經悄然橫在國內企業面前。
不久前,國內某服裝集團對德國出口的內衣,因含有偶氮染料而被迫終止出口,減少外銷額500萬美元;浙江某企業出口的褲子被迫回銷,原因是拉鏈所含某些金屬成分超標。據不完全統計,單是我國出口到德國的紡織品,未通過生態環保標準檢驗的就占了15%。
所謂“綠色壁壘”,是一種非關稅性貿易壁壘,是發達國家為保護環境、保障人體健康和安全,通過立法制定的嚴格的強制性技術標準,其目的是限制不符合生態環保標準的國外產品進入本國市場。
目前,國際紡織品服裝貿易領域的“綠色壁壘”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針對紡織品服裝從設計生產到報廢回收全過程對環境的影響所設置的壁壘;另一類則是由于產品本身對消費者的安全和健康的影響所引發的,即要求紡織品服裝在使用和穿著過程中不對消費者的健康產生影響。事實上,設置各種“綠色壁壘”已成為紡織品服裝進口國限制進口數量的重要手段。
多年來,中國的紡織品服裝出口一直以香港、日本和美國市場為主,而對以技術性貿易壁壘著稱的歐洲市場卻知之甚少。我國業內大部分企業在產品生產過程中只注重選擇面料色彩、款式設計、工藝革新,很少考慮安全、環保的問題。
紡織服裝出口企業如何突破“綠色貿易壁壘”?有關專家指出,國家應盡快頒布實施紡織品相關技術標準,以使生產企業有章可循。其強制性標準的制定應向發達國家標準看齊,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企業則要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對紡織品中涉及的相關項目進行經常性的抽查檢驗。積極開發和采用各種綠色原料,改進生產工藝,大力發展生態紡織。此外,企業要盡可能獲得國際上通用的紡織品服裝生態認證標簽,如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歐盟生態標簽等。
與此同時,紡織品服裝協會、商會要加強與歐盟紡織品服裝商會、協會的交流,讓紡織服裝出口企業及時了解歐盟在紡織品服裝領域設置“綠色壁壘”的新動向。
據悉,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日前已要求各企業根據實際工作遇到的情況,填寫“非關稅壁壘情況調查表”,以協助提供我國紡織品出口遭遇非關稅壁壘的情況,商會將匯總報至外經貿部世貿司。商會信息部張錫安主任表示,入世1年來,我國紡織品出口實現了較大的增長,特別是對歐美等設限國家出口增長較大,但今后能否保持這種增長趨勢,盡可能少地引起貿易爭端,是我們要研究的重要課題。他表示,商會將幫助企業提高我國紡織品的質量和檔次,以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應變能力和競爭力。
外經貿部WTO司的相關人員指出,在多邊貿易體制下,當世界貿易大國不能再以配額數量限制來控制紡織服裝產品的進口時,進口國構筑準入“防線”的手段也會層出不窮,我們將面對更多的反傾銷和貿易壁壘,如生態環保標準、社會標準、原產地規則、針對紡織品的高關稅等。我們惟有提高自己產品的質量和技術含量,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沖擊和減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