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一年令產業界出乎意料
- 中國入世一年來產業界的狀況深刻地印證了一句老話——計劃趕不上變化快。一年前一些憂心忡忡的產業今年過得很平穩,甚至過著從來沒有過的幸福生活;一年前大大咧咧無所謂的一些產業卻不斷遇上張大嘴巴吃驚的事兒。
外商本土化竟如此執著
外商本土化之執著以及由此產生的意外的連帶影響莫過于汽車產業了。
一年來,以一汽、東風、上汽三大汽車集團為主的中國汽車制造業與世界幾大汽車巨子開展了深度和廣度均堪稱空前的合作,新車型連連推出,收益連創新高,一舉把最令人憂慮的中國汽車產業推上了少有的幸福時代。
這一年,汽車制造業第一次超出電子工業,成為拉動中國GDP增長的最主要力量——沒想到,中國幾代汽車人幾十年的理想在加入WTO后的第一年實現了!多年來用行政手段希望實現的中國汽車業的兼并重組,居然在這一年也借WTO、以狂風暴雨之勢席卷了整個行業。
本來加入WTO,關稅降了,壁壘漸漸拆除,是有利于進口的,這就意味著你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生產產品拿到中國市場來賣都是一樣的。
一年前,各方面最擔心的是中國的汽車工業太幼稚,最為汽車業擔心的是難以抵擋進口車的壓力。為保護中國產業利益,防止加入世貿組織后進口產品大規模進入國內市場,國家經貿委特別設立了產業損害調查局,負責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案件的產業損害調查與裁決工作。該局選擇的第一個服務對象就是汽車業,做的第一項工作就是著手建立汽車產業損害預警監測機制。可是近一年的跟蹤監測顯示,這一預警監測機制中的進口數量影響指數、進口價格影響指數、對國內的綜合影響指數、產業損害預警計算指數、專家評估指數等5個指數,均處在綠燈區內。中國汽車業不但沒有露出任何垮掉的跡象,而且出現了從未有過的欣欣向榮。
今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和利潤可謂瘋狂上升。統計資料顯示,前10個月15戶汽車行業國家重點企業共實現利潤171.1億元,同比增長高達49.2%;前10個月,中國生產汽車263.15萬輛,比上年同期增長34.85%;轎車產量86.08萬輛,同比增長48.63%。以上汽集團為例,上海大眾預計今年的銷量有可能突破29萬輛,從而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上海通用的產銷量今年更是取得了驚人增長。1至10月銷售92033輛,同比增長高達111%。
年底來臨,已有預測說,今年我國汽車產量可望達到315萬輛,遠遠超過去年233萬輛的產量;轎車產量也有望突破110萬輛,遠遠超過去年——而這一成績是我們國家在“十五”規劃中為2005年設定的目標!
汽車進口的壓力沒有體現出來,固然與暫時的進口配額限制有關,但汽車巨子們所表現出的本土化之執著顯然決非因此而生的短期行為。長期研究WTO問題的專家、國務院體改辦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史煒先生對記者說:2006年汽車預期的關稅水平,跨國公司今天通過本土化就已經可以達到了。
汽車業的現實似乎讓我們看到這樣一個道理:備受保護的汽車企業其實比我們想象的要成熟老練得多,它們的幸福似乎不見得非要等WTO來臨的今年才該降臨。
外商本土化之執著另一個讓人吃驚的典型案例是家電業。家電業是中國最早市場化和最早引入國際競爭的行業,被認為是根本談不上入世沖擊的產業,家電業人士也本以為自家的入世演練和跨國對手的本土化在上個世紀就已經完成了。而一年的事實讓人看到,來自日韓和歐洲的跨國家電巨頭本土化的潛力似乎無窮無盡。六年前以長虹為首的中國家電企業聯手降價一舉擊敗洋貨的漂亮戰役,今年開始再次上演,只不過雙方換了位置;家電企業最看重的各種市場排名里,前三甲已不光是中資品牌——稱雄數年的中資家電巨頭大有不引進跨國戰略伙伴就生存不下去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