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織機發展動態及前景
- 織布生產技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其發展過程經歷了原始手工織布、手工急切織布、普通機器織造、自動織機織造和無梭織機織造五個階段!在原始手工織布階段,人們采用簡單的工具,將經、緯紗交織成織物,所采用的工具都由人工直接賦予動作。原始手工織布方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后,出現了由原動機件、傳動機件和工作機件三個部分組成的手織機,這種手織機為近代的傳動機器進行大工業生產創造了條件。
進入18世紀后,織布技術游樂較快的發展,1785年英國人E.卡特賴特制造出能完成開口、透梭和卷布三個基本動作的動力織機,這是第一臺用動力傳動的織機,從那時候起織布技術進入了工業化織造時代。
用動力傳動的有梭織機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需要人工補緯的普通織機,另一類是由機構自動完成補緯的自動織機。人們為使普通織機的補緯自動化,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努力,直到1892年,美國人J.諾斯勒普首先發明了自動換紆,當緯管上的緯紗用完時,通過換紆機構將滿紆子換入梭內,同時排出空緯管。而自動換梭的補緯方法是在1926年由日本人韋田佐吉發明的,當自動換梭機緯管上的緯紗用完時,通過換梭機構將裝有滿紆子的梭子換入梭箱,同時排出紆子已空的梭子,至自動換梭織機問世,織造技術進入了自動織機織造的新時代。
普通織機及其后來的自動織機所采用的引緯原理,在本質上與手工機器織布相同,即都是用傳統的梭子作載緯器。但凡采用傳統梭子引緯的織機被成為有梭織機。有梭織機的引緯具有三個特征:一是引緯器為體積大、質量大的投射器,二是該投射器內容有緯紗卷裝,三是引緯器被反復投射。
有梭織機引緯的特征是梭口尺寸特別大,以避免梭子進出梭口時與經紗產生過分的擠壓致使經紗受損。即使在較低的車速和入緯率下,投梭加速過程和制梭減速過程仍然十分激烈,因此,織機的零部件耗損多,機器震動大,噪音高達100-105DB,工人的勞動環境差,勞動強度大。有梭織機的這些缺點限制了車速和入緯率的進一步提高。
從20世紀初開始,人們不再采用笨重梭子引緯的傳動原理,提出了由引緯器直接從固定筒子上將緯紗引入梭口的新型引緯原理,并陸續獲得成功。但凡采用這種原理形成機織物的織機,統稱為無梭織機或新型織機。目前,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的無梭織機有片梭織機、劍桿織機、噴氣織機和噴水織機四大類型。此外,還有一些新的織造技術問世,如多相織機,它可以取得更高的入緯率,但是所生產的織物品種有較大的局限性,故尚未在生產中得到大量應用。
無梭織機飛速發展的20世紀,可以說是個輝煌的一百年,在這期間,織造技術 取得了飛速的發展。著名的KRAUSE教授把這方面的技術發展歸納為織機的生產率的極大提高。如今,無梭織機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普遍應用,今后10年,世界紡織工業的原料結構將從以棉、毛、絲、麻等天然纖維為主,逐漸轉化為以化纖為主。因此,將特別適宜織造化纖織物的噴水織機將有更加廣闊的應用前景。
噴水織機是由捷克人發明的,并取得了專利權。噴水織機利用水為引緯介質,以噴射水流對緯紗產生摩擦牽引力,使固定筒子上的緯紗引入梭口。由于水射流的集束性較空氣好得多,噴水織機上沒有任何防止水流擴散裝置,即使這樣筘幅也的達到2米多,且其機器速度和入緯率一直處于領先水平。噴水織機通過噴水產生的射流來達到引緯的目的,與噴氣織機相比,其射流具有更高的集束性、更大的驅動力和良好的引緯作用,噪音也較低。噴水引緯具有適應高速運轉和能量消耗少的優點。噴水織機的引緯介質-水體積小、質量輕、所需的梭口高度小、筘座打緯動程短,這就為織機的高速度、寬筘幅、低噪音提供了可能性。目前,噴水織機的最高車速、最大織幅以及最高入緯率分別約為2000r/min,230cm 和3200m/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