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市場不因“非典”止步(4)
世界衛生組織(WHO)駐越南代表28日在記者招待會上指出,越南已經成功控制“非典”疫情,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控制住“非典”流行的國家。從4月8日至今的20天內,越南沒有發現新的非典型肺炎病例。不管今后的整體社會環境如何,這一突破口的打開,為人類徹底消滅該病毒創造了新的契機,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必將收到這一捷報。
對于SARS,人們自然而然地將之與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1957年的“亞洲流感”、1968年的“香港流感”,以及距離我們最近的1998年初的香港“禽流感”和臺灣“口蹄疫”作對比,無論從橫向的單純比較或是縱向的分析來看,發生疫情的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都能很快地從很大打擊中慢慢的恢復過來,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恢復所需要的調整時間正越來越被縮短。
本次SARS是在伊拉克戰爭暫告結束之后才在中國大陸地區擴散開來的,借手戰爭的余震,在一段時間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場失靈,表現最顯著的就是商品價格的不斷上漲,不能否認這種情況下漲價的不正常因素,但它與通貨膨脹引起的市場動蕩畢竟有本質的區別,我們不能把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商品價格的上漲都看作洪水猛獸,在市場上流通的每一種商品事實上在任何一個時間里都包藏有價格上漲或下跌的因素,SARS的發作把這種內在動因外向化了,或者說是起了催化劑的作用,由于人們對部分非典關聯商品的需求增加,供求關系在短時間內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不少商品從供過于求變為供不應求。而且,在商家加緊調貨的過程中,進貨成本有一定增加是可能的。
這一普遍的價格波動波及紡織品服裝市場,造成了一部分紡織品走俏和另一部分紡織品短縮并存的現象,造成該行業市場行情的不確定,而且這種不確定性很難用數學公式或文字分析作出準確的預測。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近期的伊拉克戰爭和SARS疫情,對當前的中國紡織服裝對外貿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伊拉克戰爭的爆發,直接影響全球貿易和投資增長,并對國際旅游、航空、保險等領域造成巨大的負面沖擊,對紡織服裝的出口也有一定的影響,一是直接影響我國對中東的出口,二是石油價格的波動帶來本已高漲的紡織原料價格的不穩定,棉價飛升。而與戰爭并生的運費上漲等問題對出口也有所影響。但大多數的出口企業和生產企業認為,戰爭和非典疫情雖然對當前的局部貿易有影響,但影響的范圍不會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