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業與縫制設備行業懇談會引起的思考
-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對服裝需求大大增加,內需市場極大;中國穩定的經濟環境和低成本的生產,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巨大的競爭力,外貿出口也持續增長。據專家估計,國內服裝銷售額在3000億元左右,加上出口400多億美元,使服裝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產業。服裝離不開制造,制造離不開設備,縫制機械也為服裝產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3月26日,由衫衫、白領、自壹方、禾田、米皇、恒威等著名服裝企業和上工、中捷、海菱、寶石、杰克、天馬等縫制機械生產企業參加的兩行業懇談會,在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和中國服裝協會的支持下,由中國服飾報主持,在京順利召開。懇談會的主題是:發揮產業鏈間的合作優勢,促進兩行業的發展。筆者在眾多企業家和專家的發言中,引起一串串的聯想……
議題一:我國縫制設備能否替代進口據有關部門統計,2002年我國累計進口縫制設備79.5萬臺,進口額約4.3億美元,其中工業縫紉機進口30萬臺,進口額3億美元(不包括刺繡機1.2億美元)。從進口的量值分析,平均價值為1000美元/臺,合人民幣8300元/臺。我們可以認為,一般縫制機械中除了部分大企業習慣使用進口的機種外,大部分都屬于目前還短缺的高檔縫制機械。那么,我國縫制機械是否能替代進口關鍵是國產機種的質量(包括使用壽命)是否達到國外同類產品的水平,品種是否齊全了,檔次是否提高,尤其是機電一體化的產品是否能滿足用戶的需求。此外,服務是否到位了,零配件供應是否存在不足,培訓是否跟上了等一系列問題。如果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品牌知名度提高了,自然可以替代進口。目前,部分企業之所以還要進口名牌設備,其中還體現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能夠顯示企業的實力和加工手段,爭取更多的訂單。
議題二:服裝企業經營模式與縫制企業策略選擇隨著服裝產業的發展,服裝企業經營模式也在不斷改變,企業從原來的一條龍生產經營模式轉變到品牌經營模式。產業價值量分割及獲取應得利潤,給企業運作帶來很大的變化,集團的注意力和經營者的理念不再局限于生產和設備,而是轉向更超前的品牌意識、資金運作、風格展示、高科技投入和底線控制。采用何種設備加工已不是集團所考慮的范疇。正像我們的整機企業生產縫紉機和零部件,只要達到標準,采用什么設備加工已經不是董事長和總經理所考慮的。縫制機械企業的策略選擇是找準自己的位置,認清誰是我的用戶,誰是我的消費對象,更重要的是面向內部,加快提升產品結構檔次,開發新品種,適應服裝業發展的需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議題三:服裝企業的設備投資意識一般來說,大集團公司的資金實力雄厚,對縫制設備的價格放在次要的位置,也就是投入和產出率,他們認為,高投入的結果是更高的產出,況且大企業生產的是高附加值的產品,其中利潤率相對較好。此外,進口縫紉機價格雖貴,考慮其質量、品牌、使用效果、效率等綜合因素,再之,縫制設備的投入費用在企業所占比重不大,資金回收期較短。這是大集團公司對設備的投資意識。服裝生產企業容易發展,與設備投入所占的比重較小有關,這也是中國之所以有八萬多家服裝企業的緣由。中小企業,尤其是新發展的企業,是我國縫制設備主要用戶。其生產的服裝屬于中低檔次,對設備的要求不十分嚴格,相對重視成本,重視價格性能比,國產設備使用簡單,維修方便。由于常規產品從質量性能上已經接近國外設備,價格便宜,也是這些企業首選的對象。除了個別機器,目前還沒有這種型號,或者屬于關鍵、特殊、要求較高的工序外,一般都采用國產機器。因此,中小企業、初期發展的民營企業是縫制機械生產企業的主要用戶,這是一個很大的消費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