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縫紉機產業重心轉移的思考
- 自美國勝家公司制造縫紉機至今的150年中,縫紉機產業從小到大,從簡單的機械到多功能機器,從家庭主婦使用到大工業流水線的生產設備,從普通機器到綜合各種技術的機電一體化,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基礎產業。這一基礎產業,同樣處在科技進步和信息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時代,受到了新興產業巨大沖擊和挑戰。但是,終究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服裝,與服裝有密切關系的縫制機械的產業前景是非常樂觀的。
世界:格局大調整
近幾年來,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高新技術空前進步。使世界縫制機械產業整體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20世紀末,縫制機械產業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這一變革表面上是國際上一些企業因生產成本上升,市場萎縮,縫紉機產品銷售不暢,加上金融風波和匯率變化,無力償還銀行貸款等原因,實質上是歷史發展到今天的必然。
自19世紀中葉以來,一直控制著縫紉機制造業發展的美國、德國、意大利等企業,有的已宣布退出了競爭的舞臺,有的不再列入政府統計范圍,有的進行了大規模的轉移,有的還利用所掌握的高新技術堅守陣地。有著150多年歷史的美國勝家公司和德國百福公司相繼提出了企業破產保護。德國杜可普和阿德勒早早開始合并重組,有效利用原有資源,謀求繼續發展。有50年歷史的日本勝家日鋼公司在新世紀前夕結束了它的縫紉機制造歷史,將縫紉機制造設備出手轉讓。老牌意大利利滿地公司早早轉移它的產品和設備,在國內已停止縫紉機的生產。日本三菱電機賣掉了普通平縫機的生產設備,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機電產品的生產上。曾以收購勝家公司名揚四海的香港善美集團在運作中也屢屢受挫,世界著名的日本最大的縫紉機制造公司JUKI株式會社被迫裁減人員等等。一切都表明縫制機械產業在動蕩,在調整。
世界產業結構發生的變化也影響了中國縫紉機工業的發展,給中國縫紉機工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面臨當前產業大轉移,中國縫紉機工業如何加快技術進步的步伐,如何由大變強,如何在短期內有所突破等等問題,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思考。
中國:孕育生機
縱觀中國縫紉機產業現狀,目前有生產企業近千個,其中整機企業350多個,零部件企業800多個,分布在上海、天津、西安、江蘇、浙江和廣東等地,形成了一個比較合理的地域格局。據2002年有關部門的統計,年總產值近200億元,產量1300多萬臺,品種近千個,出口5億多美元。中國縫制機械產業能迅速成長、成熟有其特定的環境和優勢:1、有著五十多年的工業基礎,并從生產家用縫紉機起步,轉向工業縫紉機的生產;2、有著巨大的市場支撐,即中國服裝市場和國際服裝市場;3、有著相對完整的零部件配套體系,對縫制機械制造業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配套;4、有著高速發展的科技實力,尤其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的巨大變化和神速進步,給縫紉機這一傳統工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新世紀一開局,就顯露出強勁的勢頭,在中國國際縫制設備展覽會(CISMA)上初露端倪,而且,這一趨勢日益明顯,中國將為世界服裝工業的發展承擔更大的義務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