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抗擊非典觀行業運行
- 目前,一場突如其來的公共衛生“災難”——SARS病毒正在侵襲和危及著人們的生活,并在經濟領域逐步產生負面作用,阻礙著社會經濟正常運行。作為市場化程度較高的紡織行業,其生產經營有沒有受到“非典”的負面影響?“非典”對行業正常運行有多大的擾動?怎樣做出正確的判斷?如何擺正行業發展與抗擊“非典”之間的關系?需要我們做出及時分析研究,以正確的思路引導企業為“堅持發展,抗擊非典”做出積極和富有成效的努力。
應該說,今年一季度行業運行呈現了“全面開花”的局面,生產、出口和效益增長均在兩位數,且增幅都較大地超過了去年底行業同類指標的增長水平。這是去年行業發展良好勢頭的“慣性”表現,也是行業數量擴張與內外銷市場拉動的結果。但這一局面進入二季度將會由于“非典”的擾亂呈現“降溫”之態勢。春季廣交會上,紡織服裝類產品成交額比去年減少五成以上,沿海大型交易市場旺季不旺反而生產冷清,疫區城市商業渠道走貨急劇減少,一些企業的外貿業務被外商毀單導致開工不足,國外分銷商對國內采購提出抗細菌要求等信號,已明顯地預示著二季度行業運行會因“非典”困擾而增勢趨緩,生產、出口和效益難以繼續保持高增長勢頭,與一季度比較有可能要出現5%左右的增長降幅。對此,行業上下必須要有清醒認識,但也不能過度悲觀,因為“非典”畢竟是今年行業運行遇到的外部因素干擾而不是行業內在的變數,除廣東外,沿海紡織主要產區并非國內重點疫區,隨著“非典”疫情及其所造成的恐慌局面被逐步控制,公眾對“非典”的恐慌指數下降,各類經濟活動將會恢復,行業運行將會逐漸回歸到正常軌道上來,“非典”對行業運行的負面影響只是短期的、暫時的,它不會對全行業帶來致命的傷害,估計三季度開始,行業運行將會逐步走向正常。
應該承認,“非典”在一定程度上暫時抑制了行業高增長勢頭,也為一些企業帶來了突如其來的商機。包括醫療和民用口罩、防護隔離服等在內的紡織服裝類產品,隨著“非典”防護工作的全面、深入開展,需求陡然增加,不少企業加工加點全力為抗擊“非典”作出應有的貢獻,也難以填平這種驟然增長的缺口,好在國家能用增加進口和接受外援調劑補缺。其實,國內的企業不是沒有滿足這種突如其來需求的供給基礎,而是缺乏對緊急情況的快速反應和資源調配的能力,此次防“非典”戰役啟示企業要把快速反應能力作為自身的綜合素質加以增強。
保證抗“非典”紡織品有效供應固然重要,但在整個行業的經濟總量中這畢竟只占很小的比重,全行業還是要把更大的力氣放在保障經濟運行有效性上來,以“堅持發展,抗擊非典”的精神,把“非典”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最近,溫家寶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非典”時期不放松經濟工作,做好機電、紡織等出口工作的要求,為我們正確處理好行業發展與抗擊“非典”之間的關系指明了方向。“非典”時期企業更要以高質量、保安全、準交貨的產品穩住外貿客戶,多采用電子網絡交易避免客戶流失,政府對企業的出口退稅應向紡織傾斜,為企業外貿經營提供必要的資金保證,也能為國家帶來更多的貿易順差,行業性組織要盡快把被“非典”耽誤的對外市場拓展活動恢復起來,確保企業外銷渠道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