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我國紡織業將平穩增長
- 2002年,是紡織業行業發展的轉折之年,作為入世的強勢行業,生產、出口、經濟效益等三大經濟指標都超過了預期,創造歷史新高。其中,全國紡織工業總產值為1.0195萬億元,紡織品服裝出口6 17.7億美元,全行業實現利潤336.61億元,分別比上一年增長了13.42%、15.66%和24.77%。在經歷了多年嚴重虧損和壓錠重組的陣痛之后,中國紡織工業再次煥發青春。
我國紡織行業發展分析
一、紡織行業供給能力過剩。目前我國的產業政策對紡織行業的發展規模有較嚴格的限制,在紡織工業“ 十五”計劃中明確提出“繼續搞好總量控制,尤其是對棉紡能力仍要實行總量控制,防止重復建設”。另外,目前紡織行業整體上仍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根據統計數字,紡織工業總產值比銷售收入一直高15%以上。紡織業目前的產能利用率 僅為70%,因此估計紡織工業的生產能力較有效需求大20%以上。企業之間的競爭依然十分激烈,這些因素足以使新進入者望而卻步,行業新進入者的數量將非常有限。在幾乎沒有新進入企業的假設條件下,紡織工業的供給增加主要來自于現有設備開工率的提高和現有設備技術改造或更新換代帶來的生產效率的提高,而這種增長將不會有太大的波動。
二、紡織行業需求關鍵在出口。紡織服裝工業的需求由國內消費和出口兩部分組成。目前我國人均消費纖維為6.6千克,較國際人均7 .5公斤的纖維消耗量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外需對我國紡織服裝行業增長的貢獻率約為70 %。我國紡織業(包括服裝業)的國際依存度約在 40%以上,如果剔除部分來料加工貿易,實際的國際依存度也在30 %以上,服裝業的國際依存度更是高達50%以上。據測算,我國服裝出口每下降一個百分點,全國服裝生產就要下降0.5 個百分點,就會有3.6萬人失業。國際需求的強弱與世界經濟的走勢呈密切的正相關性,因此世界經濟的走勢對我國紡織業發展有重大影響。根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未來五年世界經濟年增長率為3%,世界紡織品和服裝的年增長率將達到6%,即為增加250億美元。按目前我國紡織品出口額約占世界紡織服裝貿易額的13%比例計算,我國出口額將增加32.5億美元,年增長率約為6%左右。
與其它國家相比較,近些年來,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度等周邊國家紡織業發展很快,墨西哥、加拿大在美國市場的份額也在擴大,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與競爭對手相比,國內紡織業具有上世紀90 年代先進水平的紡紗設備僅占35%左右,印度、巴基斯坦已達50%,競爭力顯得不足,我國作為世界重要的紡織品生產和出口大國的地位面臨著進一步的考驗。
三、紡織行業入世效應將有所減弱。2002年初,我國開始享受 ATC協定規定的前三階段設限的取消 (合計比例為51%),極大促進了國內紡織品服裝的出口貿易。由于前三階段取消設限的效應在20 02年已經體現,而最后階段在2005年1月1日,因此2003和 2004年不會增加對設限的取消,取消設限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 刺激作用將有所減弱。2002年,中國紡織品遭受到的各種貿易壁壘數量之多、涉及面之廣前所未有,說明加入WTO 紡織品配額取消后,國際技術貿易壁壘成為影響我國紡織品出口的主要障礙。
2003年紡織行業運行展望
一、國內外棉價繼續保持接軌。棉花及棉制品是最主要的紡織服裝原料,因此棉價的變動以及國內外的棉花價差直接影響著行業生產成本的穩定以及主要產品的出口競爭力。根據國際棉花咨詢委員會(ICA C)的預測,2002 /03年度,世界棉花產量將由21.518百萬公噸下降到19.19百萬公噸,降幅達10.8%;而國際棉花消費量則由20.137百萬公噸上升到20.56百萬公噸,升幅約2 %。ICAC指出,同期中國的產量可能下降12%。而從2002年起我國對進口棉花實際關稅配額逐步增長的管理,大量的進口棉花在品種、數量和價格上實現對國棉的補充,再加上2003年中國有望推行棉花期貨,因此預計2002/03年度國內棉價將有一定上漲,并繼續保持與國際棉價的接軌。我國紡織服裝產品生產成本雖將上升,但其產品出口競爭力并未受到削弱,全行業有望繼續保持穩定格局。
二、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預測。根據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的預測,2 003年世界經濟增速將比上年提高1 %以上,世界貿易額有望大幅提高到6.1%;此外,2003年我國紡織品主要出口市場(美日歐和東南亞國家和地區 )經濟都將好于上年,也將有力促進紡織服裝業的上升。3月20日爆發的伊拉克戰爭已經明朗,對世界經濟的消極影響將 比較有限。
預計紡織品服裝出口平穩增長,但增幅有所回落。我國經濟增長雖會面臨周期性回落的壓力,但仍有平穩上升的空間。弱勢美元的形成和持續將使我對歐盟、日本等國的出口占有優勢,貿易條件比較有利。加入WTO第二年,配額會進一步擴大,關稅水平繼續下降,這些都將有利于出口的增長。
三、2003年紡織服裝行業總體運行趨勢預測。預計,今年紡織服裝行業呈平穩增長的格局,但增速有所減緩,將是一個調整年。紡織行業預期目標為工業總產值(不變價)增長10%,達到1.1萬億元;化學纖維產量1050 萬噸以上,增長9%;紗900萬噸以上,增長 7%;紡織品服裝出口620億美元以上,增長3%以上;全行業實現利潤310億元,增長3%。具體來看:
1、行業經濟效益增幅低于產銷增幅。近年來,由于產能擴張迅速,企業間競爭激烈,我國紡織服裝業增長基本表現為數量增長與低價擴張并存的態勢;由于產業格局并未發生明顯變化,預計2003年這一增長態勢不會改變,產品價格下降的總趨勢不變,因此行業經濟效益將有一定增長,但增幅低于產銷增幅。
2、市場和效益區域分布集中化趨強。從目前來看,紡織服裝業在市場占有率和經濟效益上逐步向東部地區集中,其中最突出的是蘇浙粵魯滬四省一市,憑借自身制造加工和市場控制能力占到全行業經濟效益的90%;而西部地區紡織服裝企業投入產出效益較低,發展已趨緩慢,預計2003年這一集中化趨勢仍會得到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