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經濟”的效用有多大
- 近日來,有的媒體和專家對“非典經濟”的效用大加推崇。
這個提法源起于非典的發生而引發一些商品出現暫時的供不應求現象,導致市場需求增加而拉動生產,以致帶來一些相關企業、行業的景氣指標上升。
從市面來看,確也如此。比如,北京等一些城市與抗非典有關的藥品、防護用品需求大量增加,一些醫藥和棉紡企業生產量提高,可以預想,這些企業年終盤點效益定然不錯。再如,由于不少人擔心乘坐公共交通有傳染危險,北京的小汽車銷量大幅增加,使得北京車購稅征收創了歷史同期最高水平,僅4月28日一天就征稅車數達2500多輛,是去年日征收車數的2.4倍。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
因此,一些人士據此認為,非典對經濟的影響并不可怕,“堤內損失堤外補”,樂觀情緒溢于言表。我以為,這種看法并不全面。
我們知道,由于統計滯后的原因,非典對于經濟的不利影響過去一段時間雖有感受但并不清晰,然而從現在已經陸續公布的數據看到,旅游業、餐飲業、交通運輸業、娛樂業、零售業,以及外貿、吸引投資、勞務輸出等,其所受到的沖擊已經顯現或正在顯現。
據相關統計,4月份北京接待海外來京游客11.6萬人次,下降59.9%。“五一”期間,北京市百貨業的銷售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0%以上,餐飲業營業收入下降幅度更高達70%。目前來看,非典影響最大的是第三產業尤其是服務業,而服務業雖然目前在我國經濟總量中所占比重雖然不大,但其就業人數眾多且地域涉及多為中西部和農村,這部分人如果收入持續減少勢必影響市場消費能力。而市場消費呆滯,最終也會影響到一、二產業。非典作為一種在時間和地域上影響廣泛的疫情,它會使社會人群減少經濟活動,而減少市場需求,而減少資源消費。它對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的影響,對GDP增長率的影響不可忽視。
去年我國的旅游總收入是5500億元人民幣,旅游外匯收入超過200億美元,這些行業如若損失嚴重,豈是少數企業得利的所謂“非典經濟”所能彌補的。對此,我以為媒體也須保持清醒,避免誤導。
當然,過于樂觀的情緒不可取,過于悲觀也沒有必要。從歷史和現實的經驗來看,經濟發展雖然往往有許多不可預見的阻礙因素出現,但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們不是也成功克服亞洲金融風波和“九八”大洪水對經濟的沖擊嗎?
不久前,國務院常務會議針對當前非典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日益顯露的情況,及時提出要做好抓好春耕夏收,穩定農業生產;加大投資力度,調整投資結構;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和經濟增長點;努力促進外貿出口和利用外資等八項工作,努力保持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從最近公布的疫情看,抗擊非典戰斗已經取得明顯成效。有關統計也顯示,4月份我國經濟增長率達到8.9%,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為支持企業發展,拉動經濟增長,國家正陸續出臺一些有力的調控措施。比如,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對于受非典疫情影響最為突出的民航、飲食、旅店、出租車等行業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在一定時間內免征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等;最近國家還批準了總規模約為512億元的電站項目投資,加大了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等等。這些措施對經濟發展也將顯示巨大的推動作用。
“大事臨頭向前沖”,相信在黨和政府正確領導下,最終一定能夠取得抗擊非典和經濟建設的雙勝利。而這種信心同樣要建立在對事情的客觀清醒認識上,媒體尤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