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B2003帶給中國縫制業的啟示
編者按:
在我國縫制設備企業因產品缺乏創新而大打價格戰時,IMB2003( 德國國際服裝機械及面料加工技術展覽會)向我們展示了世界縫制機械的最高水平和發展方向。讓我們透過這一平臺,了解我們與世界的差距、了解我們的巨大市場發展空間……
少品種、低技術拉大差距
IMB2003向我們展示了世界縫制機械的最高水平和發展方向:省力、高效、自動化和集成化,支撐這一技術方向的關鍵在于自動控制技術的廣泛應用和各種功能性附件的不斷開發。
我國縫制設備企業參展的產品大都是單一的裸機,自動化水平不高,更談不上集成化,功能性附件的開發方面基本是空白。很多企業在參觀完DurkoppAdlerAG、PFAFF、JUKI、Brother等國際著名縫制機械制造企業的產品后,頗有感慨地說:中國企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拉大了。 國際上有實力的大公司依據其雄厚的技術基礎和強大的開發能力,牢牢掌握著各種核心技術和開發的主動權。雖然近幾年中國的縫制工業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國內企業由于缺乏技術基礎和對縫紉機及服裝發展趨勢的研究,再加上價格戰使企業的贏利水平不高,無力投入,無法掌握核心技術和競爭的主動權,因此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沒有質的突破。
專業化創造市場空間
VDMA德國服裝與皮革機械技術協會執行總裁ElgarStraub先生在IMB 2003展中提到工業紡織品正廣泛應用于運動服、工作服、保護服及醫用服裝等。其中,在運動用品領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如運動鞋、帳 篷、帆布包、雪橇等等。另外,汽車與飛機制造業、運輸機械制造業、建筑、包裝、環保等領域也在廣泛使用紡織品,這使得服裝機械的生產呈現更加專業化、精細化的發展趨勢。
中國企業在展覽會上給參觀者的普遍印象是:產品品種少、技術含量不高、價格低廉。造成這一局面的關鍵是我們企業的產品缺少創新,沒有在品種、檔次及質量水平上形成自己的獨特優勢,所以,只能拼價格。我們的縫制企業如何把握住服裝、紡織生產的發展趨勢,發揮各自的優勢,尋找新的市場空間已成為當務之急。 異地化生產顯示新商機
全球的異地化生產,使制造業發生轉移。歐洲制造業正在向東歐、地中海、中國及亞洲諸國異地生產。美國制造業的大部分也轉移到加勒比、墨西哥和亞洲。日本制造商將他們的設備主要轉移到中國及東南亞。制造基地發生的轉移要求制衣企業及紡織品加工廠努力協調好他們在世界各地的生產,迎接這種挑戰的關鍵是建立IT網絡。這個網絡包含紡織 鏈上、下游所有的相關企業。
從這一趨勢來看,縫制業的物流與服務體系同樣存在著巨大的發展區域。在2000年,機電一體化的初級階段,國內有的服裝企業希望縫機生產商實現電腦與特約維修站聯網,一旦機器出了故障,通過電腦顯示能讓維修工在最短時間內排除障礙。
目前全球的經濟危機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各個行業,服裝制造商及紡織品加工廠都把他們的投資水平控制在很低的程度。但惟一例外的就是中國,投資水平逐年增加,以制衣業和運動用品工業尤為矚目。我們的縫制企業應把握住機遇,找出差距,跳出價格競爭的怪圈,走出一條有自己特色的產品開發之路,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擁有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