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浙江工業品網上交易會看紡織服裝業電子商務
6月15日,國內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工業品網上交易會———浙江省工業品網上交易會隆重拉開帷幕,3000多家企業和2萬多種產品同時亮相網交會。第二天下午,第一個金額為212萬元人民幣的網絡合同簽約。幾天以來,數十萬海內外客商點擊網上大賣場,網頁點擊率高達數百萬次。一時間,非典時期大出風頭的網上交易漸有達到高潮之勢。
眾所周知,浙江省是全國著名的紡織服裝大省,此次上網參展的企業多達近千家,占 上網企業總數的1/3。面對如此火爆的網上交易形勢,看來深受非典之苦的紡織服裝企業可以松一口氣了,但現實情況是否真的如此呢?
網交會開幕的第二天,記者打通了寧波莊吉集團工業園區副總經理倪蓓愛的電話,了解到開幕兩天以來,網上詢盤情況并不是很理想,基本還沒有達成什么意向。據她介紹,相對于紡織服裝行業來說,買家習慣于親臨現場,以手、眼等直接感觀接觸面料,并提出修改意見,因此網上交易受到很多限制。雖然網交會要進行一個月,但從目前情況看來,簽訂大訂單的可能性也不會很大。企業參加網交會可以展示產品,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對今后可能會產生一定的潛在效應,而要直接獲得經濟效益看來還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服裝企業如此,紡織企業也不例外。杭州喜得寶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易曉軍介紹道,上網幾天以來,雖然有一些詢盤,但總體效果并不太盡如人意,大部分只是停留在了解產品的階段。
記者了解了多家紡織服裝企業,狀況大體差不多。電子商務在非典期間的逆風飛揚,讓眾多企業看到了一種新興營銷模式所帶來的誘惑。對于許多行業來說,這種“非接觸經濟”讓他們在非常時期大大獲益。但對于紡織服裝企業來,卻真的只能霧里看花,水中望月?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
其實情況也并非全是悲觀。據了解,在非典時期,嘉興繭絲綢專業市場交易額中的80%是在網上成交的;浙江省內的全球紡織網、中塑在線等行業網站也都取得了驕人的業績;而許多紡織服裝企業也通過電子商務獲得了不少效益。對于紡織服裝行業來說,因為產品的特點可能確實會受到一些限制,但經過努力,實現網上交易也并非可望不可及,關鍵是要把握住行業特點,加快信息化建設,盡快突破瓶頸,以期迎頭趕上。
負責承辦此次浙江省工業品網上交易會的中國化工網總裁孫德良認為,非典加速了傳統交易方式的改變,從心理上促進人們去認識和接受網上營銷。而我國城市地區利用互聯網的物質基礎已經具備,一旦企業嘗到并深切認識了網絡貿易的甜頭以后,便會一發而不可收拾。另外,政府目前一手抓抗非典,一手抓經濟,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抓電子商務的建設。所以綜合判斷,電子商務春天的到來已為時不遠。另外,網上交易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過去辦一個會展,以每個展位收費5000元為例,再加上差旅費、運輸費、布展費等成本,一個企業參加一次展銷會一般需要2萬元左右,展會結束,參展的產品最后還得賤賣掉,既勞民傷財,效果也不一定好。而網上交易不僅方便快捷,又無空間限制,是產品展銷方式的創新性嘗試,也是社會資源的一種節約。
孫德良同時指出,電子商務目前在我國還興起不久,一些企業對其還不是很了解,也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據調查,目前絕大多數企業的電子商務活動僅限于在網上發布和收集信息,網上支付和物流配送并未得到普及,甚至有些企業只是在趕時髦,并未使電子商務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現實情況也確實如此。記者幾天來打過數十個上網紡織服裝企業登錄的聯系電話,其中有多個接電話者對上網參展之事竟然不知所云,完全能感覺到企業是在走過場、應付差事,其在網上的收益也就不言而喻了。有些企業雖然已經上網參展,但目前也只是展示產品和打企業知名度,出發點并非是網上交易。但這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紡織服裝企業已經認識到了電子商務的重要性,并正在進行著更深入的努力和多方面的嘗試。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信息部有關專家指出,雖然目前紡織服裝行業電子商務還受到一定限制,但隨著電子商務的逐漸普及,紡織服裝業在未來也必然會融入到這股潮流中去。現在有些企業的信息化工作雖然已做得不錯,但真正使用互聯網做生意的寥寥無幾,關鍵是缺乏專業人才。今后的當務之急是要大力宣傳電子商務,開展全程化、地毯式的信息化教育,培養多層次的人才,為電子商務服務。同時,電子商務的概念應該包括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但是由于目前電子簽名、電子記錄、電子文檔等尚未成為被法律確認的有效證據,加上企業間是非接觸的,不少企業不敢在網上進行資金支付。所以,要營造寬松繁榮的電子商務環境,必須通過立法解決諸如交易手段和誠信等發展中的問題。另外,紡織服裝企業也應該立足行業特點,除做好網上展示之外,加強后面的聯絡、服務等工作,以取得更好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