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機電產品需求旺
日前召開的2003年中國機電產品展覽會招商工作會上傳出的信息顯示,中亞國家對機電產品的需求潛力巨大,面對這一市場積極開發機電產品出口業務,搶占中亞國家機電市場,應該成為我國拓展外貿出口空間的一項現實選擇
據應邀參加2003年中國機電產品展覽會招商工作會議的我國駐中亞五國(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大使館商務參贊介紹,由于中亞國家機械加工業的嚴重滯后和老化,中亞國家普遍存在著對進口機電產品的旺盛需求,哈薩克斯坦每年的進口額中機電產品占到45%以上,土庫曼斯坦從1992年到2002年機電產品進口額占到了進口總額的43.47%,吉爾吉斯斯坦2002年機電產品進口占到全國進口總額的21%,比上年增長60%,塔吉克斯坦2002年車輛和機械設備占到進口商品的17.8%。機電產業成為這些國家鼓勵發展的重點行業。
近幾年,我國機電出口增長迅猛,據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統計,我國對中亞國家農機產品出口總數量2000年為58679臺/套,2001年為271022臺/套,增長361.8%,對中亞出口品種變化每年都超過40%以上。
中亞國家對機電產品的需求十分廣泛,產品囊括了從高科技高工藝設備及工具、發動機、渦輪機、水泵、壓縮機、礦山機械、建筑機械、農業機械、紡織機械、汽車、船舶設備、鐵路運行設備、發電機、變壓器、電纜、鐵路車廂、油氣開采設備、電信設備、飛行及宇航設備,到摩托車及自行車等日用機電產品,包括電子計算機、蓄電池、電燈泡、收錄機、五金交電、光學和攝影器材等。
在這些機電產品中,農機產品成為中亞國家普遍急需的產品。中亞國家農機制造工業基礎比較薄弱,現有的農機工廠均為蘇聯時期的,而且目前都相繼破產,使用的農機具也都是那個時期生產的,已經到了更新換代的時候。而中亞國家基本是以農牧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對農機的需求十分迫切,業主都希望買到經濟實用的農機產品。哈薩克斯坦每年的機電產品進口中農機產品進口就占80%以上。這對于擁有技術優勢、人才優勢、地域優勢、價格優勢的我國農機企業來說是一個機遇。
由于我國與中亞國家經貿合作的總體水平不高,規模不大,體現在機電產品的出口上,市場份額亟待擴大,技術含量也亟待提高,如中亞國家農機產品市場90%以上由中國以外的國外制造商占領。
業內人士認為,我國的農機制造企業生產的產品在質量上趕不上國外進口產品,產品技術水平低,企業開拓市場的能力不強。
此外,對國際市場認識分析不到位,不能夠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產品;一些外貿公司在代理機電產品出口中,一直是在單打獨斗而且相互競爭,沒有形成合力,丟失了一些市場。
針對上述情況,與會的專家們認為,要開拓我國機電產品在中亞國家的市場,首先是正確了解市場。各個國家的自然環境、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產品加工要求都不相同,我國的機電產品要想進入中亞國家市場,就要深入市場調查研究,認真分析這個國家的產業需求、生產體系、采購方式、市場銷售體系和結構、市場容量、主要進口產品、進口來源、競爭對手等等。外貿企業要利用自己熟悉市場的優勢,根據該國經濟政策、市場結構、市場銷售渠道等鎖定目標,向生產企業提供市場信息,把生產企業組織起來,在互惠互利的原則下共同開拓市場。
以質取勝,這是擴大出口的根本,這無論對奪回老市場還是搶占新市場都有關鍵意義。這里所說的質量,不但包括產品要符合技術標準、性能標準、環境標準,而且企業的生產管理和服務應達到國際質量管理體系標準。
必須組織國內的機電企業走出去,向發達國家同行學習,把先進的工藝技術引進來,也可通過合資辦廠引進技術,或通過引進關鍵設備、關鍵技術等方法來提升制造水平。同時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研發優勢,加快開發技術含量高的機電產品。應選擇一批機電生產基礎好的國內企業予以重點扶持。
擴大對外宣傳,樹立我國機電產品和企業的品牌形象。中亞國家對我國工業水平不很了解,對我國產品的認識還停留在20世紀70年代的水平上,不知道我國機電產品70%以上能出口到發達國家,然后發達國家又以他們的品牌轉賣到發展中國家。
今年9月,商務部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將在哈薩克斯坦舉辦中國機電產品展覽,這將是一次集中展示我國機電產品和企業形象的絕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