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靠天吃飯”--氣象服務讓服裝業不再押寶
-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眾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日常生活中對氣象的關注成為熱點,同時,人們對氣象信息的需求也不再限于簡單的24小時城市天氣預報,各類生活氣象指數及更長時效的天氣預報也成為大眾的進一步需求。對于一些“靠天吃飯”的服裝企業來說,氣象要素對它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2001-2002年中國出現異常暖冬年份,全國大范圍氣溫異常偏高,東北某些地區2002 年1-2月月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7度以上,南方某公司針對當年冬季推出了一系列新款長大衣,這些大衣面料的設計都是按氣候在 0℃以下穿著設計的,誰知天氣卻暖和得穿不住大衣,七百多元的大衣賣三百多元錢都賣不動;而受損最嚴重的還是羽絨廠家,由于一年的“寶”都押在冬季,造成了當年羽絨服的大量積壓以及價格戰血拼的后果。接受2001-2002年暖冬的教訓,2002年深秋,各羽絨服廠家都在觀望,不敢貿然開工,廠家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清理庫存、盤活資金、減輕負重上,而無暇也無力顧及新產品的開發和廣告的投放。不料,進入2002年10月之后,冷空氣突然提前到來,節氣平均比往年提前了10天左右。各羽絨服廠家就是再加班加點,也趕不上市場的需求了。據波司登駐北京的一位廣告代理商透露,就在北京下第一場雪的那天,西單商場的一個點,一天就銷售了17萬元,而該企業在江蘇的生產車間更是晝夜不停地加班加點,仍然改變不了北方各省在廠門口等著拉貨的大卡車排隊的現象,就連去年積壓的貨也都拉光了。可以看出,影響羽絨服銷售的最關鍵因素是天氣,如果冬季有持續的低溫天氣,羽絨服的銷售才能火起來,而如果是暖冬,天公不作美,恐怕很難以形成消費高潮。 “靠天吃飯”,這是服裝行業常說的一句話,天氣的變化,尤其是對羽絨服裝的銷售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作為商家,若能提前知道季節的早晚以及天氣的冷暖,就能科學地提早對生產銷售做出長遠計劃,就能降低投入成本,在經營上獲得最大的利潤。有識之士早已提出了“氣象經濟學”的概念,那么既然“靠天吃飯”,羽絨廠商們能否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產品的產銷做一個統一規劃呢?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我們的服裝行業從關注氣象變化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