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縫紉機制造商如何能找到理想專業外銷人
- 推廣工業縫紉機外銷時較大的問題是人才的尋找,較為困難,有浙江的私有企業老板與我商談,都認為這方面相當的困惑。會外語的人才相當的多,且辯理營業推廣的國貿人員在別的行業也相當的多。在大型企業有時并不是太大的問題,他們有時間,有財力慢慢培養。
但在縫紉機業以中小型企業為多,他們急需人才,企業的老板本身并不是業務專才,對國外又不熟,他怎么培養人才, 由誰去教導帶領。好的人才要3~5年之后才能派上用場,那么這么寶貴的3~5年光陰,浪費掉的機會,甚至會危害到企業生存,等那么久是緩不濟急。由于培養人才并非只是叫他去學外文,在公司內工作拿薪水,3~5年的損失畢竟有限,而培養的方式要去國外參展,去作客戶拜訪認識,為了售后服務必要飛機來回。到國外拜訪客戶住宿,住的酒店起碼是美金80元一天的才有一般普通房。兩個男人一同住宿不能住同一個房間,否則外國人認為我方不夠水準,或是同性戀者,這些外方人員都要有起碼的花費。培養了3~5年,不否培養出了人才,是否可為堪用之才,而且這個堪用之才會不會自得意滿的跳槽,跳槽不打緊,最怕一跳槽雙把我公司的的機密帶走給對手公司,以上都叫人頭痛。
所以最好的方式,應是去其它同業挖腳。挖腳有許多好處,例如,他目前已有足夠的經驗知識,有認識的客戶,對于在人員訓練期的費用都是由別人花費的,再再算下來,沒有此挖現有人才更為合算的,應是最好的上策,只要付出人才的滿意薪資,就會有千里馬來叩應。這一點一般的企業老板都懂,但問仍然存在,那里有這種人才可以被挖腳,我的看法,是要到臺資企業的同行去挖挖看,可能會有收獲。
在工業縫紉設備的發展,國內私有企業,比臺灣起步要晚了10年,臺灣是在1985年才開始有外銷的業績。因為在1985年以前,日幣兌換美元是236兌換1美元,當時日本制品以美元報價真是價廉物美,根本沒有客戶看得上臺灣產品(當時臺灣制造的針車水準也不是很高)。臺灣貨也沒什么外銷。自1985年日幣不斷升值,而到了頂點為日幣85元兌換1美元之時,大家可想象日制的縫紉機的售價有如半天高,相當嚇人。國外客戶受不了日貨的高價位,當時紛紛的向臺灣來買貨,臺灣也是拜祖國剛開放,而一些國產設備達不到國際水平之時,搶了先機。
在國外的進口商,其時在15年之前都已往臺灣跑,臺灣的企業對這些進口商非常了解熟悉,當然接待國外客戶的都是這些外銷業務人員。國外的那些進口商財力不錯,信譽良好,都有了解。另外,由1985年起臺灣的中小企業進口商已開始參加國外的展示會,每與由展會上認識的客戶,累積起來也不少了。第三是臺灣的業界早在20年前就有派員出訪國外客戶,其每到一地方與新的客戶交往,都是寶貴的資料。如今臺灣貨已不再便宜,而這結外銷業務已相當穩固,故有的業務人員在臺灣的效用減低,不妨可給國內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