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橫流 一片丹心世紀歌
齊魯大地不但歷史上名人輩出,不勝枚舉,而且紡織手工業很早就舉世聞名,戰國時期,齊國即號稱“冠帶衣履天下”。臨淄、定陶、亢父(今濟寧)是漢代三大紡織中心。所產紡織品數量多、質量好,源源不斷地通過“絲綢之路”輸往西域等地。因此,當時山東地區是“絲綢之路”的主要源頭之一。唐代兗州的鏡花綾、青州的仙紋綾,都是馳名全國的紡織品。宋代在青州設立織錦院,專門織造高級紡織品。宋神宗時,在山東“和買”絹帛,每年達30萬匹左右。明清時期,濟南、濟寧、臨清等城市都有較發達的紡織手工業。但是近代山東 的縫紉機業確是在修理、仿造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37年2月青島開設利康商行 、泰豐 縫紉機器號和信大鐵工廠,專門從事 縫紉機的修理、仿造和銷售。由于受德、日、美等國 縫紉機傾銷的影響,加之生產設備簡陋、技術工藝落后、資金短缺,未能形成批量生產。
第一輯 歷史沿革
新中國建立后, 縫紉機制造業得到迅速發展。 50年代山東省開展了群眾性的技術革新活動,改進了刀具和夾具。60年代開始更新設備,以專用設備和組合機床代替了普通機床。70年代以后普遍采用新工藝,少切削、無切削加工向半自動、自動化方向發展,特別是鑄造、電鍍、烤漆工序,逐步實現了連續化生產。 1952年6月,青島市的德順、泰豐、信大、利康等13家修理販賣 縫紉機的廠店,組成青島聯華 縫紉機器制造廠,自產機殼、機架和部分零件,從上海購買部分零件,當年組裝“鷹輪”牌家用 縫紉機279架。1963年掖縣五金廠(現掖縣工業 縫紉機廠)試制成功GJ2-3型草帽機,山東省始產工業 縫紉機。
在70年代“三大件”會戰中,各地新建了一批整機廠。1976年,魯南 縫紉機廠、煙臺 縫紉機廠投產。1977年,濰坊 縫紉機廠、淄博工業 縫紉機廠投產。1980年山東 縫紉機 產量達到459077架,比1975年增長2.4倍,由全國第七位上升為第五位。 1980年之后,山東軍工系統的九七六廠、七三二廠也生產了部分 縫紉機。1982年,山東省 縫紉機產量達到924174架,由全國第五位上升為第四位。從1982年下半年開始,全國 縫紉機市場產大于銷。省內部分廠家因技術等原因在競爭中失利,經調整,全行業壓縮產量,增加品種,開展了多種經營。如魯南縫紉機廠開始生產冷藏設備、小型金屬活動冷庫,濟南縫紉機零件廠生產了紫外線飲水消毒器。 山東歷史上的家用 縫紉機分JA型和JB型兩大類。青島縫紉機廠生產的“鷹輪”牌 縫紉機以JA型為主,濟南產“梅花”牌、魯南產“玫瑰”牌、濰坊產“金馬”牌、煙臺產“百靈”牌、九七六廠產“雙喜”牌 縫紉機,均為JB型。 (一)JA1-1型家用縫紉機系青島縫紉機廠傳統產品,1952年開始仿制,1956年 按輕工業部標準制造和驗收。 (二)JB7-1型家用縫紉機濰坊縫紉機廠于1977年試制成功。品種分手搖式、腳 踏式、手提電動式及簡化式JB7-3型等。1981年獲全國縫紉機檢測站A級產品證書。 (三)JB8-2型家用縫紉機煙臺縫紉機廠于1976年試制成功。1979年參加全國北方6省1市鑒定評比獲第一名,1982年由全國縫紉機檢測站評定為A級產品。 山東歷史上的工業 縫紉機產品有包縫機、平縫機兩類。主要品種有GJ2-3型草帽 縫紉機、GN1-1型三線包縫機、GB1-1型平縫機、GC1-2型中速平縫機、GA5-1型厚料 縫紉機。
(一)GJ2-3型草帽 縫紉機1963年試制成功,采用“聯盟”牌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