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零件遭遇美學
- 筆者曾列席中國縫制機械協會零部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會議,席間,當也只有當諸位代表說起出現在零部件行業的假冒偽劣問題時,才無不動容。一致的看法是,假冒偽劣是零部件業的不能承受之痛,不可避免,又屢禁不絕,導致發展被制約,利潤受影響,而偽劣產品倒是大行其道,好似“沉舟側畔千帆過”,正牌廠家卻又苦無對策。 假冒偽劣的確是二十世紀的工業“毒品“,近代社會假冒偽劣商品的出現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追本溯源,可以上溯到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自由放任思想的影響,這位十八世紀的理論先行主義者,鼓勵當時的英國每一個社會成員放手去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從而導致了不擇手段的追求個人利潤,假冒風行。不客氣的說,中國經濟的現實和英美倒退一百年前工業大發展的時期相當,也在經歷不可避免的發展之痛,在行業里出現假冒偽劣,起點不均,當不足為奇,既然 “環球同此涼熱”,就當“深思而切問”,假冒偽劣在出現在當下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一種看法是,“目前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由于轉軌的速度過快,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起來的監督體制已失調和弱化,為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新的監督和制約機制的形成還需相當長一段時間,在新舊體制轉軌、碰撞和摩擦中,假冒偽劣商品迅速找到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世間一切的假冒,皆從外觀始,具體到零部件生產行業,假冒偽劣產品模仿某知名品牌的外觀真可謂易如反掌,一個家庭式的小作坊就可以象模仿任賢齊的《心太軟》任意為之,而知名品牌的外觀千篇一律,缺乏工藝美學的設計,沒有為產品外觀申請專利,易于模仿,恰恰給造假者提供了巨大的空間,至少沒有讓造假者輸在起跑線上,更近一步說,在縫機行業里,甚至不少知名品牌也是從模仿和造假開始的,更給后繼者提供了“成功”的范本,就象拍三級片的女明星,“敢脫才會贏”,只不過看誰能成功轉型而已,這不正常,也是一個怪圈。如果一個行業都靠造假起家,那我只能不如遺憾的說,“造假易為,舒祺不多”。如此這般,整個行業恐怕也要被拖垮。 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制造業對快速反應市場要求和一次制造成功等要求日益迫切.當消費者遽求的不僅僅是產品的質量,進一步的要求是藝術,美的享受.這就要求設計者開發出的產品更符合人的需求,力求實現產品的造型、合理的功能以及生產工藝達到藝術與科技的完美結合,從而使產品在市場上更有競爭力.這對于機械工藝設計師來說,既是巨大的挑戰,也是巨大的機遇.對于企業來說,其最關心的已不僅僅是要高效率地設計出某個零件產品,而是要高質量、低成本地及時地向市場推出滿足市場需要的產品,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也就是說,企業關心的是其產品從市場需求到設計、分析、制造,以至到質檢、營銷這一過程如何實現高效、優質、低耗這一目標.傳統的二維設計已基本不能滿足上述要求。 反觀國外的工業產品,內在優越的品質,人文化售后服務體系自不待言,在防止假冒的經驗方面更為值得我們借鑒的,是它們也都有另一個共同的特色──深入社會與生活的美學涵養。幾乎每一個國家的知名品牌,大體上都汲取它自然與歷史的養分,發展出自己設計、制造、擺設、組合生活用品與器具的美學。國與國之間風格也許大不同,但你往往不得不承 認:它們都很美!也讓造假者無從下手。那么所付出的每一分設計費用都是值得的。 所有的生活器物都有機能,這是器物的“生命”;每一種物品都必須有長期的耐用年限,這是產品的品質;器物也都有它們的外觀,這是它們的精神;每一種物品也都為人的生活而服務,舒服好用,因而成為它的“人性”。4個要素都結合,才能稱做“美學”。 當零件遭遇美學,相信不光是“看起來很美”,也會給如何防止假冒偽劣產品的盛行,帶來一些有益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