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異地化”新商機--訪衢州富強公司董事長徐根良
衢州富強工業有限公司今年月平均生產縫紉機軸桿60萬支,是2001年月最高產量20萬支的三倍。在國內家用縫紉機消費冷寂的今天,生產零配件的“富強”為何能夠做大生產規模?8月11日,記者采訪了衢州富強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根良。
徐根良說,近年來,美韓等國的年輕婦女喜歡自制室內裝飾品和服飾以顯示個性,她們大都利用縫紉機進行創作性裝飾品縫制,家用機在國外得寵。我國縫制行業調查數據顯示,2002年出口普通家用縫紉機898.5萬臺,占生產總量95.6%。“可以看出,國內家用縫紉機在國外很有市場。‘富強’生產的零配件隨著整機大量走向世界。”
“如果說,上述是市場異地化的結果,那么全球的異地化生產,制造業轉移,更是為‘富強’直接與國際跨國公司合作提供了現實機遇。”徐根良說,歐洲的縫制設備制造業正在向東歐、地中海、中國等亞洲諸國轉移。美國制造業的大部分也移師加勒比、墨西哥和亞洲。日本制造商將他們的設備主要移到中國及東南亞。近三年內,富強公司與跨國公司的合作,已從原先的一家發展到現在的11家。今年6月,富強公司開始與日本兄弟株式會社結成 縫紉機制造合作伙伴。
徐根良認為,盡管跨國公司生產技術水平很高,但我們千萬不能低估自己。“在德國國際服裝機械及其面料加工技術展覽會上,世界縫制機械的最高水平和發展方向是:省力、高效、自動化和集成化。”徐根良說,在整機制造上我們與人家的確有較大差距,但在軸桿等零配件制造上,無論是技術還是工藝都不亞于對方。當初,“富強”為國內縫制企業配套加工,一根縫紉機軸桿賣七角,現在向跨國公司供貨,同類產品售價二元七角,對方還稱贊“ 富強”的產品是物有所值。
“我們要密切關注人家的產品開發動向,適時地調整自己的產品主打目標。”徐根良告知,德國服裝與皮革機械技術協會執行總裁EIgar Straub先生曾提到,工業紡織品正在廣泛用于運動用品、汽車與飛機制造業、運輸機械制造業,以及建筑、包裝等領域,這使得服裝機械的生產呈現出更加專業化、精細化的發展趨勢。“富強”從中聽出市場,就積極與有關科研單位合作,采用先進的技術,突破高難度加工課題,生產專業縫紉機軸桿。在今年全 國縫制設備展樣品訂貨會上富強公司生產的家用機上軸、針棒被定為推薦產品。
目前,富強工業有限公司新廠在衢州經濟開發區動工興建,這座投資2880萬元,占地50多畝的新廠區將以生產縫紉機軸桿為主導產品。在徐根良拿出設計圖樣上,赫然寫著:將建成國內最大的縫紉機軸桿類零件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