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機:名牌路上無捷徑
名牌是高質量的產品、高市場占有率、高信譽和高經濟效益的綜合載體,是企業長期經營的結晶。中國加入WTO后,國內眾多紡機企業開始注重實施名牌戰略,希望以“名”爭市。然而,不少企業雖然想方設法提高產品的知名度,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核心競爭力,質量不穩定仍是中國紡機創造名牌的桎梏。
我國紡機企業有自身的優勢,但面對國外紡機諸強的進入,卻是更多的挑戰。從整個紡織業的裝備總量(包括更新改造)來看,國產機占絕對優勢,但近幾年來,中國紡機的不少整機產品(主要是織造、染整和化纖設備),特別在具有“三高”(高速、高效、高技術含量)特點的機電一體化產品中,尤其是四大重中之重的自動絡筒機、無梭織機等國產機的比例仍遠遠低于進口機,除技術含量的因素外,國產同類產品可靠性差,成本高,嚴重削弱了國產機的競爭力。類似的問題在中低檔產品中同樣存在。
質量是名牌的基礎。創名牌必須以提高產品質量為前提。國產紡機產品與國外相比,用戶最大的反映是可靠性差,運轉初期故障率高。
培養名牌意識是真正培育名牌產品的前提。我國紡機業可以說是“優不多,劣不少”,要打破這個怪圈,不僅需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還需要相應的產業政策,更需要相應的配套制度。
掌握核心技術,是創出品牌效應的根本,也是贏得競爭制高點的有效途徑。我國紡機產品還少見奪目品牌,更不要說在國際市場上的高知名度。根本原因就是產品的核心技術含量相對較低,不解決這個問題,中國紡機高端產品就難以同國外產品抗衡,名牌也就無從談起。
相對于技術戰,價格戰是市場競爭的基本手段,是常規戰;技術戰則是未來市場的主攻方向,是“核心戰”。以技術創新建立自己的核心技術,這是競爭的永恒主題。何以獲取核心技術?靠引進,成本自然很高。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已付了高昂的“學費”,真正的核心技術人家不會賣給你。而跟蹤式開發吃力又始終處于被動地位。選擇自主研發才是上策。惟有創建面向開放市場的國家創新體系,發揮特有的團隊精神,才能創出具有國際知名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中國家電和汽車業在“引進消化吸收”方面可以說是比較成功的,其做法應該對中國紡機業有所啟示。以經緯紡機、鄭州紡機、青島紡機等企業為代表的“中國紡機集團”是國內最大的紡機“國家隊”,近幾年整合優勢資源,集中優秀人才在北京建立研發中心,以“棉紡、化纖、印染”三大板塊運作,創新經營,發揮團隊力量,以細紗機等產品為代表的棉紡設備在國內及國際市場上形成較強的競爭優勢。中國紡機集團的艱苦努力和所取得的成就讓我們充分感受到名牌路上沒有捷徑可走。
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世界名牌林立,中國紡機要想創造出走俏于市場的名牌產品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這需要企業以市場為導向,以增強市場競爭力為中心,瞄準代表未來產品發展的“增長點”和“空白點”,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所作為。名牌之路是一項長距離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