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科教興市戰略過程中的中國名牌的腳步
在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的過程中,發展名牌,保護名牌,扶持名牌,用名牌開拓市場,正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正如今天本報所發表的《中國名牌的腳步》所強調的,名牌,是國家經濟實力、區域綜合競爭力、企業核心競爭力最簡潔的外在表現。 上海在歷史上是一個名牌競相涌現的地方。上海人歷來具有強烈的名牌意識。為什么近些年來市委、市政府一再重新強調“名牌戰略”,而名牌振興的道路卻顯得十分艱難呢?并不僅僅是老名牌風光不再這一個原因,而是因為老名牌向新名牌躍遷的道路上,出現了新的高峰。今天要做出名牌,做強名牌,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名牌的全新含義,不僅代表著貨真價實,經久耐用,更意味著核心技術、數字技術、高效管理,意味著精品化、現代化、國際化。名牌里邊,凝聚著科技創新和人才資源。上海要下決心搞幾個世界大品牌,其實就是走通華山天險一條路的結果。 實施名牌戰略的過程中,強調培育企業家是十分必要的。企業家是重要的人才資源,名牌的盛衰與企業家的成敗緊緊相聯。綜觀當今之勢,一些大名鼎鼎的名牌,都鐫刻著大名鼎鼎的企業家的名字。歷經時代考驗的名牌,往往又是幾代企業家接力、積淀的產物。在培育名牌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千方百計、營造環境、創新機制,培養出一批又一批與名牌生死相隨的企業家。 沉寂多時的“上海貨”近來雄風再現—— 由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對全國100多家著名企業進行調查后認為,我國已有16家企業具備沖擊世界名牌的實力,上海占據二席,振華港機、寶鋼股份位列其中。 上海有13個品牌在“2003年中國名牌產品”的綜合評價中脫穎而出,進入中國名牌產品公示范圍。雖然數量仍不算多,但已一改上一次評選時最后只有3件襯衫“金榜題名”的尷尬。 恒源祥、昂立雙雙受邀出席在烏魯木齊召開的“中國名牌論壇”…… 面對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競爭,上海已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只有充分發揮名牌產品、名牌企業的擴張效應,才能贏得主動。 由老名牌向新名牌的躍遷,不僅僅是簡單的角色更替、數量的增減,更是上海從傳統工商業城市邁向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之一的歷史見證 名牌,是國家經濟實力、區域綜合競爭力、企業核心競爭力最簡潔的外在表現。在宏觀上,它標志著一座城市、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綜合經濟實力和產業發展水平。在微觀上,它體現著企業素質、產品質量及對消費者的責任心與信譽度,是體現企業價值的無形資產之一。 上海,是中國近代工商業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催生最多國產名牌的重要“孵化器”。 老一輩中國人都曾記得,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上海貨”一直是國內市場的“奇珍異寶”,是一塊塊令人稱羨的“金字招牌”——“金龍牌”熱水瓶、“英雄牌”自來水筆、“大白兔”奶糖、“回力牌”球鞋、“鉆石牌”手表、“永久牌”自行車、“蝴蝶牌”縫紉機、“紅燈牌”收音機……這些由上海企業打造的老名牌,不僅是做工考究、質地優良的象征,而且還代表著“中國制造”的最高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