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業“蛋糕”為何難入口?
- 制服作為一種形象代表,表現著不同職業的精神風貌。除了工商、稅務、金融等單位需要制服外,如今,越來越多的酒店、商場、美容院等大小企業員工也紛紛穿上了制服。 據記者調查,本市大多數單位員工的制服都不是本地生產,而是外來品。比如太平洋保險公司的制服是在國內知名企業“杉杉集團”訂做的,天賜名店售貨小姐的制服則是“纖牌女裝”縫制的。 南充本地就沒有能制作制服的服裝廠嗎?據了解,目前南充共有大小30多家服裝企業,其中年銷量達500萬元以上的企業8家。除工商、稅務、金融等單位的制服需要一種特殊的制服生產許可證,我市無一家企業有這種許可證外,這30多家企業都有能力生產其他普通制服。 但現實表明,市內的服裝企業除了少數幾家“冒尖”的能夠拿到一些批量大的訂單外,其它企業平時都是零星地接一些制服訂單來做,沒有形成規模。校服占制服的大半市場,2000年,浙江著名的服裝企業“一休”入駐南充后,全市的中小學生校服都由這家企業生產。近年來,由于達州、遂寧等地的企業通過關系、降價等手段爭奪我市校服市場,今年,“一休”公司丟失了這一特殊市場。 制服業在南充會不會有出路?據業內人士稱,南充的制服業沒有多大發展空間,現在,沿海地區的制服業最發達,而在省內,德陽的制服生產能力也較大,像“琪達”、“凱斯”、“都通”都是制服中著名的牌子。制服的發展主要依賴于新穎的設計和良好的品牌效應,由于我市服裝企業資金缺乏、規模過小,目前尚無一家服裝企業運用了CAD/CAM服裝輔助設計、制造系統和ERP資源管理體系,電腦縫紉設備較少,IT運用率也低,南充僅依格爾有自己的門戶網站。個別企業雖然有著較大知名度,但并不善于拓展已有的品牌優勢,開發新品牌,擴大市場占有率。 另一方面,制服業的發展要靠原輔料市場的支持。在沿海地區,從布料、紐扣、拉鏈到襯布等,制服需要的每一件材料都能在當地找到。而我市處于西部,制服的原輔料市場沒有形成,每一件材料甚至小到一顆紐扣都要到外地購買。這樣一來就導致儲存、采購成本增加,工期過長,讓僅有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喪失殆盡,因此一些服裝企業不得不放棄一些成本高、交貨期緊的制服訂單。由此看來盡管制服業“蛋糕”既香且甜,可要吃到口中卻是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