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行業“五種模型”分析
服裝行業“五種模型”分析
勞動力成本的優勢是中國服裝工業快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但根據產業競爭理論,一個產業的綜合競爭力是產業內部競爭狀態、要素供給條件、市場需求狀況、相關產業及替代品的發展、新進入者的威脅共五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發達國家服裝工業的發展歷程也表明,勞動力成本在競爭中越來越退居次要地位。因此,判斷中國服裝工業在未來發展中的綜合競爭力,有必要從以上五方面加以考察。
1.產業內部競爭狀態:依靠成本、價格進行激烈競爭是中國服裝工業的現狀,多數企業忽視技術開發和市場開拓型人材的培養,重硬件輕軟件,重生產輕研發,重仿制輕獨創,忽視設計、品牌和創新。目前我國服裝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不到0.5%,導致勞動生產率和產品附加值低。多數企業過分依賴勞動力成本優勢,以低價策略參與競爭,勞動力低成本掩蓋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不足。服裝出口基本上是“貼牌生產”,導致加工貿易比重高而出口單價低。目前我國服裝行業還沒有一個國際品牌,這與我國服裝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服裝產業信息化水平很低。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先進技術,發達國家服裝企業已廣泛應用于信息采集傳遞、產品設計、生產管理、電子商務等環節。服裝CAD/CAM系統在一些國家達到60%~70%的普及率,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也得到廣泛應用,建成了小批量、高質量、多品種、短周期的現代化生產經營模式。而我國服裝工業技術裝備水平雖然在“九五”期間有很大提高,但信息化水平低,CAD/CAM的普及率僅為2.5%,企業對信息和網絡通訊等現代化技術的應用還比較陌生,獲取國際市場信息的速度慢,缺乏對服裝發展趨勢的把握。
2.要素供給條件:服裝行業的要素供給主要包括作為主要原料的面料和勞動力供給。我國具有豐富的纖維資源,絲、麻、棉、羊絨和化纖產量居世界第一,為面料行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來源,面料加工能力處于世界前列。多年來國內面料市場處于買方市場,中低檔面料已嚴重過剩,一般面料企業對服裝企業不具有侃價實力,服裝企業處于相對有利談判地位。我國高檔面料的開發與發達國家差距很大,目前我國出口服裝中約有50%使用進口面料,高檔面料已成為制約服裝行業發展的瓶頸。2002年我國進口面料的平均關稅在17%以上,我國承諾2005年將關稅降低到11%左右,下降35%;目前國家的產業政策鼓勵國產面料開發以頂替進口,因此今后無論是進口面料關稅的降低,還是國產面料能夠頂替進口,都將降低服裝的面料成本(面料成本占服裝總成本的55%左右)。高檔面料對服裝的瓶頸制約將逐步消除。
勞動力是我國最豐富的資源,雖然近年來東部的勞動力價格不斷上升,但隨著中西部開發的推進,中西部充足而低廉的勞動力資源,將為服裝行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勞動力供給。
3.市場需求狀況:服裝作為人類生活的必需品,需求是穩步增長的。這種增長不但來自人口數量的增長,今后更體現在生活質量提高帶來的消費增長。多年來我國服裝產能增長遠遠超過需求的增長,服裝市場已連續多年呈現供過于求的態勢,一般產品大量積壓,消費者對服裝產品的侃價能力不斷增強,國內服裝價格已連續4年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