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實現中國縫機業“四化”
- 為扭轉中國縫紉機械產業的落后局面,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體系中加快發展,必須加強產品標準化、生產特種化、信息化、產業化建設。這是把中國的縫紉機械產業做特、做好、做大、做強的重要基礎。 目前國際上許多縫紉機械生產企業都已經將大量產品轉移到中國生產,絕大部分零部件也希望由中國企業配套,而他們制訂的標準往往都十分嚴密。這就使我們在占有零部件配套市場方面喪失了許多份額。 表面看來,特種化和標準化是一組對立的概念。其實這是縫紉機械行業兩個相輔相成的重要元素:只有全面實行標準化,才能大力發展特種化:而縫紉機械產品的特種化,又會向標準化提出更高的要求! 誰都知道,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總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產品和生產分工的精細化已經非常明顯。這就使縫紉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細化。作為縫紉產品的制作工具,縫紉機械的分工也必須越來越明確。不同的縫紉對象、不同的面料內襯、不同的縫合方法、不同的適用范圍,都需要不同的縫紉機械。因此,特種縫紉機械已成為發展趨勢。事實上,國際縫紉機械生產先進國家,大多已經形成了十分明確的產品的主攻方向,并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領先地位。 這種趨勢近年來已經延伸到了我國,僅多功能工業縫紉機中,即已形成了十多個系列:高速、中速平縫機系列、高速、中速包縫機系列、繃縫機系列、曲折縫紉機械系列、特種機系列、刺繡機系列、裁剪、熨燙、粘合、打版、厚縫、雙縫(多縫)系列、粘縫等等。但是,在特種化的過程中,我們一是“特”的程度不夠深:二是“特”的檔次不夠高:三是“特”的領域不夠全。這些弊病,主要都是由于許多產品是跟在人家后面生產的,因此我們認為是“特”的東西,別人可能早巳不再視為“特”了。目前,世界各先進國家已經開發出大量更新更特的縫紉機械產品,而這些產品又絕對受到國際知識產權的深護——我們如果不奮起直追的話,那么更大的差距不久就會出現在我們眼前! 在許多經濟學家的論著中,新的世紀被稱為“信息時代”。“信息”中,既包括產品、市場、生產、研發等信息的采集、篩選,還包括信息手段的應用。它對于所有行業都是生命悠關的一環,更何況縫紉機械這一正在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轉型的重要產業。 我國縫紉機械行業的信息工作相當薄弱。首先是缺乏一個完整的信息集納體系。包括全國大多數省、市行業協會在內,都缺乏專門的力量來完整地收集來自世界各地公開披露的縫紉機械產品供銷信息和市場動態,并在準確地分析、篩選后向我們的企業發布有用消息。其次,作為一個行業,應該建立一個能夠全面掌握世界縫紉機生產及與其有關的理論研究和研制開發信息的機制。至于信息手段在縫紉機械方面的應用,那更是一個必須加以非常注意的新領域。但從我們接觸的情況看,雖然一些科研單位非常愿意配合工業企業在這方面的嘗試,但由于種種原因,至今尚未大見成效。 我國縫紉機械企業的規模普遍較小,同時許多企業還處于“小而全”的狀態。在加入WTO以后,我們大多數企業,勢必將由于缺乏研制開發能力,產品質量不穩定等因素,而喪失市場,難以生存下去。為了避免因此而造成太多的企業倒閉、員工失業、資金損失,縫紉機械行業應該及早采取措施,鼓勵行業內以產品和市場為中心開展主動的自然的兼并,通過這樣的途徑,把企業規模做大,提高有關企業的新產品開發能力、市場開發能力、同時形成與市場相匹配的生產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縫紉機行業形成較強的產業規模和抗風險能力、競爭能力。 在鼓勵企業的時候,我們認為,應該摒棄那些在傳統基礎上形成的“保護民族工業”的舊觀念。首先,這是因為在世貿組織的協議中,已經沒有“民族工業”這樣的概念,而是使用“國內產業”。而且,按照我國加入WTO作出的承諾。我國政府也必須對內外資企業實行完全一致的國民待遇。所以在考慮如何把縫紉機械產業做大的時候,我們應當鼓勵內資企業,認真考慮和國際大型縫紉機械企業以合適的方式自愿地進行聯合、合作、甚至合并的方式,保證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同時也能夠認真向國際先進國家和現代企業學習,學習他們的開發,管理、生產、營銷等發面的經驗。 從韓國、新加坡、臺灣等地的經驗看,許多跨國集團在進入這些國家地區后,很快就成為當地的產業核心,帶動當地產業規模和生產經營水平的大提高。這應不失為一種使國內縫紉機械生產快速走上產業化道路的一條捷徑。 (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