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品牌為何能在國際上長期風行
國際品牌寶馬、麗姿、派克、都彭、皮爾·卡丹、百事可樂、麥當勞等為什么能在國際上長期風行?是因為這些國際品牌的產品性價比比本土品牌更出色嗎?當然不是。這些國際品牌能在無數的同類品牌中脫穎而出,關鍵是在滿足消費者精神需求方面做的非常出色的緣故。他們之所以能有效地滿足目標消費者的精神需求,就是因為在賣給誰和賣什么的品牌定位方面有一套正確的策略規劃。
品牌的量化差異和類化差異
任何競爭的成功均是差異化的結果。而差異化又可分為量化差異化和類化差異化兩大類型。 當您和您的同類品牌在產品質量、性能、特點、價格等方面在消費者看來已經沒多少區別時,圍繞產品所進行的一切營銷努力和大量資金的投入都變成了消耗戰。圍繞產品質量、性能、特點、價格等進行的競爭大都屬于量化競爭。因此,當消費者認為市場上的產品質量和性價比參差不齊時,更好的產品質量、性能和更低的價格就成了市場營銷最有力的武器。可是當各企業的產品迅速同質化,成本也幾乎相同之后時,量化競爭由于無法產生差異化,因此以產品為中心的營銷策略自然就失去了效力。
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我國大部分行業均走向了成熟期,各企業和品牌的產品及其背景形象(企業形象)均已走向了同質化。沒有了量化差異,以產品及其制造企業為中心的營銷努力和大量資金的投入都變成了消耗戰。這個時候,價格戰往往會一觸即發。
價格戰是最有效和簡單的量化競爭戰術,然而價格戰難有贏家,因為企業為了提高或保持市場份額,價格戰往往迫使企業以接近或低于成本的價格進行銷售,這就違背了企業經營的最終目標———盈利。家電業由此造成的全行業虧損就是有力的證據。由此可以說明,挑起價格戰往往是企業的找死行為。然而,當主導品牌參與到價格戰中時如不跟進則也是等死行為。除非,你的品牌營銷策略從量化競爭模式過渡到類化競爭模式中來。
類化競爭可以是產品屬性的類化也可以是消費者類型的類化在品牌形象上的反映。創造一個新的產品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產品的模仿是那么的輕而易舉,根本就無法保持較長期的競爭優勢。但是,以滿足消費者精神需求的品牌文化則不同。由于它并不像產品的各項指標那樣具有比較直觀的量化指標,因此模仿者品牌往往難于得到消費者的認同。所以,以滿足消費者精神需要為出發點的品牌文化在成熟產業的品牌營銷方面可發揮強大功效,并且只要產品保持行業平均水平就能長期保持品牌在目標顧客群中的優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