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工業的發展為全世界提供了更多機會
為期八天的第十四屆歐洲紡機展(ITMA)于10月29日落下了帷幕。有143個國家和地區的1300多家紡織機械企業參展,其中中國紡織機械(集團)公司、浙江萬利紡機公司等都展出了設備。在展會期間舉辦的論壇上,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作了題為“現代中國紡織工業的地位與促進因素”的主題發言。隨后,杜鈺洲會長和高勇副會長一起以座談的形式與來自世界各國紡織界的朋友進行了廣泛交流。
在交流中,就有人對中國紡織品進出口政策、貨幣匯率等政策提出了質疑,杜會長、高副會長對此進行了耐心的解釋和說明并指出,中國加入WTO以來,完全按照承諾開放市場,在紡織這一完全市場化的領域,政府并沒有實行保護性政策進行支持,市場競爭力是決定性因素,傳統紡織工業從發達國家向亞洲發展中國家的轉移是世界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必然結果,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的。中國紡織工業的發展對全世界都是巨大的機遇,如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紡織原料消費和進口國,世界最大的紡織機械進口國,這為世界各地的生產商提供了巨大的商機。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消費水平在迅速提高,中國紡織品服裝進口快速增長,許多國際知名服裝品牌已經進入中國市場,中國紡織工業正在成為世界紡織產業鏈中的重要環節,成為全世界紡織企業的舞臺。越來越多的外商投資建廠,進行經營活動,這已經成為中國紡織工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以日本市場為例,雖然中國出口到日本的服裝產品在日本市場上有較高的占有率,但是其中60%以上來自日本在華投資的企業和商社。中國為各國消費者提供了大量價廉物美的紡織產品同時,在貿易過程中,各國采購、經銷商、零售商都獲得了更多的利潤。
在貨幣匯率政策問題上,杜會長指出,中國是根據國內經濟發展情況對匯率體制進行逐步改革的,而且中國也是負責任的。亞洲金融危機時期,中國保持人民幣匯率不變,對全世界的經濟的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也承受了極大的風險和損失。在目前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為了保持社會和經濟的穩定,貨幣匯率政策的相對穩定是十分必要的。少數人以貨幣匯率問題大做文章,顯然是將經濟問題政治化,是不足取的。只有通過交流、協作,才能取長補短,共同發展。
在展會上,印染機械就占據了6個館,一些世界著名的大公司基本都參加了展覽,他們帶來的新機型、新技術使觀眾大開眼界。其中一臺高速印花機完全通過計算機配色、校正、染色,并只有5名左右的工人在操作,其工作環境整潔干凈,毫無雜亂之感。另外還有一臺無水染色機也引起了參觀者的極大興趣。在非織造設備展出中,雖只占了一個館,但Fleissner公司搶占了風頭,展位的面積最大,裝飾靚麗。還有像Dilo、MSC、Santex等公司的展臺也具有規模。作為紡機展的重頭裝備棉紡設備更是觀眾聚集的地方。世界頗具實力的大公司紛紛拿出最新研制的棉紡設備,開足馬力,展示其技術的先進性,似乎在展館內就開始與其他公司一爭高下搶占市場地盤。許多來自國內紡機行業的技術人員和紡織企業的專業人員參觀展覽會后,對世界紡機的發展與進步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認為,雖然中國的紡機業在短時間內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一定的難度,但在設備的質量及穩定性上應該有很大的提高,這將為中國紡機業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而是我們紡機企業的經理和技術負責人,在與世界紡機企業競爭的同時,更要擔負起肩上重任。
此次英國舉辦的ITMA向觀眾展示了眾多的“第一”,其中包括:獨立的無紡布生產設備和產品展示區;兩個商標新產品展示區———紡織工業化工印染聯合產品與服務;新型國際性研討會———ITMA論壇;在線產商目錄介紹以及互動交流的網站。這些都證明了IT-MA這個展示品牌的強大,以及其在世界紡織工業展中的領導角色。在展會期間共有參觀者124910人,約60%的參觀者是企業經理,其中50%來自歐洲,除英國外,以土耳其、德國、意大利為最多,25%來自亞洲,以印度、巴基斯坦為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