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型工業化推動服裝產業發展海內外專家各抒己見
編者按:由中國服裝協會、寧波市人民政府主辦的中國服裝論壇作為寧波第七屆國際時裝節的重頭戲開場,來自國內外服裝行業和信息科技領域的專家以“服裝產業新型工業化道路”為主題,在以信息化帶動產業發展、服裝產業集群發展、企業資源規劃、都市型服裝產業建設方面進行了深刻闡述,使與會人員深受啟發。這里摘錄部分觀點以饗讀者。
以人才職業化推動新型工業化
鄭永剛(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上海國際時尚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杉杉集團總裁) 實現新型工業化有兩個根本的保證: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人員素質。對服裝行業而言,人才問題是關鍵,而人才的職業化是關鍵中的關鍵。
觀點一:當前,優秀企業面臨的最重大變革,就是從“抓住機會為中心”的高速發展,轉變到以“制度和文化建設為中心”的持續發展。在高速發展階段,企業面對的市場是產品和品牌的短缺,企業有一項或某一方面領先市場,就能實現高速發展。而在持續發展階段,企業面對的是過剩和多品牌化的市場,如果有一項不成功,企業就不可能成功。體制需要創新,產品設計要有預見性,生產的管理要有高速度的信息化手段,實現這一切都需要人才的職業化。
觀點二:只有真正有生命力的企業品牌,才能擁有國際化的產品品牌,而工業化的產品品牌要開拓為企業品牌,關鍵仍然是人才的職業化。現在全世界的制造業都在向中國轉移,蘊涵著新的發展機遇,“中國制造”在國際分工中已經爭取到比較有利的地位,正由跨國公司的加工組裝基地向制造基地轉變。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制造一般性產品多,自主發明創新少,本土品牌影響小。“中國制造”需向高端發展,迫切需要一場轉變,需要樹立“時尚品質”、“自主發明”、“強勢品牌” 等市場形象。
實現“中國制造”到“中國原創”到“國際化品牌”的轉變,需要轉變市場等。從服裝行業來講,需要在了解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上,培育產品的風格,生產高品質、短周期的產品,而風格的形成需要個性,也需要團隊合作。
觀點三:人才跟著環境走,資本跟著人才走。
人才競爭在本質上是綜合性的大環境的競爭。既要營造人才成“財” 的制度環境和人才的創業環境,也要營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人文環境,還要為人才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以“大環境觀”集聚人才,以“大培訓觀”提升人才的職業化素質,以人才的職業化推動服裝行業的新型工業化。還有十分重要的一項就是樹立“大人才觀”,建立起完善的職業化人才培訓體系,為人才的職業化提供規范持續的培訓。 服裝業的職業化人才,不單是指設計型人才、營銷型人才、生產型人才,也包括管理人才、基礎性研究人才,只有全行業職業化人才的不斷涌現,才能為全行業的新型工業化提供最根本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