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南星木業正式啟動應訴歐盟反傾銷程序
今年10月,浙江湖州最大的膠合板出口企業——南星木業公司正式啟動應訴歐盟反傾銷程序,這是“浙商造”今年遇到的又一起反傾銷案。如不能勝訴,包括南星在內的中國出口歐盟的膠合板將被征92%的高額反傾銷稅,中國膠合板可能被迫退出歐盟市場。
這只是“浙貨”今年遇到的近20起貿易保護案例之一。自我國入世后,呈千軍萬馬之勢涌進國際市場的“浙商造”,首當其沖地成為各種貿易保護與壁壘措施的“重災區”:2002年,浙江有12類商品遭受11起反傾銷、4起特別保障措施調查以及4起技術壁壘等,是歷年平均數兩倍以上,占全國近1/4。而2003年1月到6月,14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發起反傾銷和保障措施的28起調查中,浙江就占16起,超過一半。
具體來看:2003年初,美國對我國的球軸承進行反傾銷,在美國列出的6家為首企業中,浙江占5家。隨后,橘子罐頭出口占全國2/3以上的浙江又面臨歐盟“特別保障措施”立案調查;7月24日,美國紡織品制造商協宣布向美國商務部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提交請求,針對以浙江為主的中國四類紡織品針織布、長袍、手套、胸罩采取特保措施;緊接著以BIC公司為首的美國本土打火機制造商提出“ASTM標準”立法的建議,這是對中國(主要是溫州)打火機制造商的又一挑戰,是比歐盟CR法規更嚴厲的技術壁壘…… 探究浙貨、“國貨”頻遇壁壘的緣由,首先要從大局來看。我國加入世貿后,傳統的貿易保護形式如高額關稅、進口配額制度逐漸失去市場,但反傾銷訴訟、特保措施、技術壁壘和綠色壁壘以及檢驗檢疫標準等繼續存在,而在全球經濟普遍走衰和人民幣升值壓力背景下,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普遍加劇。
在國際市場上,浙貨特點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占主要份額,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往往體現在價格上,易受反傾銷措施限制。據了解,服裝、紡織品、鞋類、家具4類商品出口增量占浙江出口增量5成左右,出口企業不約而同將量多價廉作為基本市場營銷策略,小部分企業不惜偷工減料,壓價銷售,更加劇了國外反傾銷行為。 同時,由于浙江以中小企業為主,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較低,執行國內與國際標準不力,使產品頻遭技術、綠色和環保壁壘。如紹興一家染織企業有批紡織品出口到歐洲,檢測中查出布料里化學成分對人體有害,這批貨只得又退回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