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之路在腳下 探討中國制造企業創新道路方向
近日,記者收到了一份來自惠工三廠副總工程師孫樹漢先生發來的傳真《CISMA2003觀后感》。文中強烈呼吁縫紉機制造企業的技術人員應該走向市場,走近客戶,這是中國縫紉機制造業惟一的出路,是從“市場追隨型”向“市場競爭型”發展的必由之路。 數月以前,記者通過對服裝企業的采訪,發現了下游客戶對我們不是信任不夠,而且多次提及了部分機器在使用時不能符合服裝生產工藝的要求。從后來記者追蹤采訪技術部門工程師們的過程中,深刻感覺到研發人員有許多“難言之隱”。在他們的言語中,用得多的字眼是“創新”、“冒險”、“盲目”、“跟從”、“風險”、“體制”等。其實將這些字眼組合起來我們就不難發現,國產設備為何難以和國際品牌抗衡,一方面,無疑仍是綜合國力以及國人意識尚存在劣勢、頑疾。另一方面,我們所謂的“創新”,仍舊只是停留在表象,并沒有落實到實處。我們尤其缺乏一個意識,那就是“市場的難題就是創新的課題”。
現在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瞄準市場就如同打飛靶,需要有超前性,有提前量。必須不斷的創新才可能有生命力。所以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創新的價值就是來為市場服務,市場的難題就是創新的課題。業內關起門來搞“創新”,“創新”就失去了方向,因此創新首先要求就是和市場結合。市場是檢驗創新的惟一標準。
縱觀德國和日本的縫紉機發展歷史,就不難發現他們都能很好的面對來自客戶的反饋甚或“狂轟濫炸”,他們勇敢接受挑戰,一切“以客戶滿意”為開發標準和企業運營推動力,甚至不放過任何細節,讓客戶成為最忠誠的客戶。其次,在資金的使用上,確保科技投人優先的原則。對關鍵技術、共性技術應該采取集中投入、加大投入的原則。過去有句話“大河有水小河滿”如果把企業比做大河,那么員工就不應是小河而是源頭,如果源頭不冒水,大河肯定就干枯了。小河則是用戶,用戶從大河中得到收益,又反饋給源頭,這就是源頭所需要的利益。最后,就是要激勵科研人員發揮能動性,保證科研開發的活力。 那么,我們究竟應該怎么做呢?首先,我們也要向部分服企的生產設備負責人或者設計師,開始研究我們的設備那樣,開始研究服裝企業的生產流程,研究所有和服裝生產相關的信息。譬如,可能流行的面料、里料、襯料的新品種,新性能;各種服裝的加工生產工藝。許樹文先生就曾經談及過女裝的生產工藝對設備的要求是極其高的,而設計師何元躍也曾經強調過男裝就是要靠設備來完成完美制造。這樣,我們才能有針對性地開發出專業的設備,以及市場能夠接受的產品。其次,很多服裝企業通常都希望一機多用,或者擴大機器的使用范圍。這就需要我們不僅有制造設備的能力,還必須具備改良調整機器的能力。
目前在業內已經有經銷商開始全面推出這種服務了。而如何提高維修隊伍的精專業務能力呢?我們恐怕應該向國外生產企業學習,分配兩三個名額給經銷商們,保證他們派出維修人員進行專業培訓,一方面對自己的產品有充分的了解,另外一方面進一步加強業務溝通,讓每一位經銷商乃至售后服務人員都成為我們的信息員。正如一位經銷商所說的那樣,廠商各自為政,明確分工。產品的質量(用戶使用之前)由制造商來保證,產品技術的改良或者改進等服務(用戶使用之后)則可以讓商家來做。或許我們在呼喚技術創新緊跟市場的同時,實在不應該忽略經銷商,這個活躍的群體今后該如何扮演一個更加“專業的機器改良和設計師”。 最后還想和業內正迎接挑戰的“第三梯隊”說一句,在越來越多的國外同行進駐國門時,應該緊抓機遇,趁勢追趕,并將優秀技術為我所用。而不應該墨守成規,懼怕外國的技術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