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子刀業革命
從20年前的“刀鋪”到當今“中國第一刀”,“陽江十八子”的發展軌跡似乎就是這么簡單:選準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向,然后一錘又一錘,在千百次的淬煉中成就鋒芒。
“做刀、做好刀”,謹守這個樸素的信念,20年來父親李良輝癡迷于制刀技術,兒子李積回陶醉于品牌塑造。“父子兵”完美扣手,十八子終于在這個汗流浹背、英雄輩出的古老行業里,完成了新時代的脫胎換骨。
“刀匠”該如何才能化生為“刀王”?“刀鋪”又該如何才能成長為現代化的大企業?其間要經歷多少次的輾轉反側,多少次的痛定思痛,以及多少次的柳暗花明? 這是一個民營企業用了兩代人才回答清楚的世紀難題。
文/本刊記者屈騰龍
精英剪影 李良輝,1934年生于廣東陽江,10歲到打鐵鋪學藝,12歲時在私塾書板上寫下令老師大為光火的理想:我是刀王,我要砍遍全世界!老師呵斥道:不好好識字,連這個小鎮你都走不出去。
解放后,進入陽江國營小刀廠作技術員,成為火紅年代一顆平凡的螺絲釘。幾十年如一日苦心鉆研技術,成果接二連三,國營小刀廠卻奄奄一息。
1983年秋天,李良輝到好友家聚會,走進廚房順便操起菜刀切肉,沒想到肉切了一半,手上卻磨出了大水泡——歷史上,陽江刀和豆豉、漆器并稱為“陽江三寶”,一直以鋒利、耐用而聞名海內外,千年的寶貝,竟然在自己這代人的手中淪落至此!“刀人”李良輝扔下菜刀發誓:“一定要造出好刀來,不能再給陽江人丟臉了!” 不久,陽江的一片荒地上建起一間不足100平米的制刀作坊,它姓李,十年后定坊名為十八子。
活著,但是不爽 迫刀機2臺、淬火機1臺,不足2萬元的家當和8名工人……李良輝“小米加步槍”,踉踉蹌蹌地踏上創業路。 這真是一條泥濘之路:每天產量數十把,做工、材料、花色品種都不過硬;沒有自己的銷售網絡,只好去大廠搭貨銷售;每把刀賣價二三元,成本三四元……虧損持續了一年多,在生死存亡的邊緣,李良輝以“刀王”夢自持。不久開發出比一般菜刀更鋒利、使用起來更得心應手的木柄勾尾菜刀,物美價廉、款式新穎,很快市場上走俏,日產量提高到200多把,入不敷出的被動局面因此得以扭轉。原來開發就是生產力!“刀鋪”學徒的經歷和刀廠技術員的經驗就此得以淋漓盡致的發揮——1986年繼老字號“張小泉”之后,李良輝開發出不銹鋼菜刀,成為陽江第一家生產不銹鋼菜刀的企業。經銷商聞訊而來,囤車作坊門,產品一裝箱馬上被拉走。風風光光、持續旺銷達兩年之久,1988年,李良輝注冊成立“江城向陽家用刀具廠”,人員增加到50多人,廠房面積擴大到2000平方米。李良輝搖身從作坊主變為廠長。 李廠長心潮澎湃一上任,就遭遇當年幾乎所有創新者都不得不面臨的困局。由于不銹鋼刀利潤是碳鋼菜刀的數倍,國內同行一窩蜂跟進,市場供求迅速飽和。兩年后形勢急轉直下,作為向陽刀具廠主打產品的不銹鋼菜刀,不僅銷量開始徘徊不前,而且利潤率也一路下滑。雖然企業不停嘗試技術創新,但產品升級換代的市場契機可遇而不可求,此后很長時間,再沒有哪款產品能在銷售中上演不銹鋼菜刀的風光大戲。
作為一匹行業黑馬,向陽刀具廠在當地主導企業――陽江國營刀廠的夾縫中一路“瘋長”,舊的市場均勢被打破,李良輝搏得了企業的生存立足權。但因時日尚短,畢竟無法撼動對手幾十年積累的優勢,于是新的市場均勢很快又形成。膠合之間,沒有全新的契機和過人的手段,誰也很難再進一步,成為陽江刀業一支獨大的領導品牌。 企業要繼續發展,開拓全國市場似乎是順理成章的選擇,但在當時,除同業老字號“王麻子”和“張小泉”在全國市場享有盛名外,南有廣東陽江、北有山東壽光、東有浙江永康、西有重慶大足,都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刀具之鄉,彼此處于同一起跑線上。受限于運輸成本和品牌影響力,均在各個區域市場上“諸侯割據”,誰也不敢輕易到對方的勢力范圍里“搶食”。作為一家銷售收入不足百萬元的小企業,向陽刀具廠自然也不具備在全國市場四面開花的能力。
活著,但是不爽。在競爭中欲進不能,年近六十的李良輝頗感力不從心。之后幾年,他無奈地沉默下來,并開始懷疑刀王之夢能否在自己的手中實現;于是全力培養兒子,希望夢想得以星火相傳。 當然兒子們想得更多,看得更遠——刀具行業盡管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但在飛速變革的時代面前,這個“以不變應萬變”的古老行業,卻抱著歷史與傳統陷入了自我陶醉的狀態,從內容到形式上都“掉了隊”了,與新時代消費者的距離越來越遠了。
這種落差清晰地向人們指引著一扇通往新財富的大門,但如何開啟這扇大門?想得到并不意味著就能做得到,變革一落實到具體操作上,折騰在日常事務中的李氏父子就會發現,一切似乎能夠觸摸的圖景,都變得虛無縹緲起來。
疾風暴雨技術革命 李積回,李良輝次子,19歲離家出走,遠游數省,卻意外發現傳統刀具行業大有可為,于是掉頭回家,一頭扎進刀的世界。1993年,無意聽到的一句抱怨撞開了李積回的靈感之門——他在市場走訪時,遇到一位顧客不理解地質問:現在的菜刀越來越耐用,可刀柄為什么總是容易斷? 在傳統的制刀工藝中,刀柄和刀體是分開制造的,刀柄易斷是存在了幾千年的一個老難題,制刀企業也早已習以為常。但27歲的李積回并不習以為常,他開始琢磨:如果改變傳統工藝,把刀身和刀柄連在一起生產,情況是否會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