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崛起的臺州
短短10年,臺州“像一匹后來居上的駿馬,崛起于長三角城市群”。
正如臺州市委書記史久武所揭示:臺州人窮則思變,以“山的硬氣”和“海的靈氣”,鑄成了巨變。
五千農民“點石成金”
定影液、廢膠卷,過期X光片,報廢的摩托車火花塞、開水瓶膽……這樣的拉圾里有“寶”可挖嗎?有誰垂青這三兩個小錢嗎?有,仙居的五千農民是也。他們從上海、杭州、南昌、合肥等地、甚至俄羅斯、越南的醫院、照像館,把它們一點一滴回收起來,竟形成了一個“點石成金”的新興產業。
最早“吃螃蟹”的農民之一吳金火,從1982年起,每隔10天就帶著從定影液里提取出的水渣,從外地趕回仙居,然后提煉加工;10天后,外地照相館收集定影液的水桶又快滿了,他就再往外趕。他的冶煉點每年出白銀7萬多公斤。
在杭州西湖邊回收定影液的農民,從掘得第一桶金開始,鍥而不舍,辦起了一個年產值6000多萬元的貴金屬公司,生產的銀錫條占據了國內制冷行業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鑄造的金銀紀念幣被北大、浙大選為百年校慶禮物,連澳門郵政司也委托他們生產紀念銀箔郵品。
仙居真正成了具有“金手指”的仙人居住的地方。作為中國最大的廢銀回收、集散中心,它回收的含銀廢物達10種以上,從中提煉的白銀純度99%以上,年加工白銀600噸,相當于全國年產量的四分之一,回收白銀制成的銀塊、銀錠、銀焊條、銀飾品、銀制工藝品達300多種系列產品,連美國的柯達公司也把在中國大陸的唯一白銀基地設在仙居。 廢銀回收富了一方農民,他們年收入最低的超過萬元,而據保守估計,最早從事廢銀回收業務的老板,家產超過5000萬元。
在臺州,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形成的專業市場,還有溫嶺、路橋的廢電機市場等583個。其中路橋中國日用商品城年成交易額高達102億元 低調務實如“羊巖茶” 有人這樣評價臺州老板:低調、務實,富有開拓性,好似羊巖茶,沒有泡開前,其貌平平;一浸泡,色澤、形態、品相、口感非常好,越品越有味。
被朱镕基戲稱為“國寶”的飛躍集團董事長丘繼寶,第一次闖入廣交會,是翻墻進去的,結果被保安逮了個正著。除罰款50元,還罰站半小時。他對記者說,“闖會”不成,他買了一本香港電話號碼簿,給一個個香港廠家打電話推銷縫紉機。香港人說,這種縫紉機,誰要?也許南美洲要吧。他把這句損話當補藥,趕快買來地圖……扎進南美洲,奔波二十多天,居然銷出兩萬多美元的貨。“困難鍛煉了飛躍,也使飛躍走向了成熟”。如今,“飛躍”同127個國家與地區建立了業務聯系,年出口縫紉機100多萬臺,今年創匯可達1.4億美元。“飛躍”的秘訣是:創新引領“飛躍”前進:每年開發高新技術產品20多個,累計獲得國家專利100多項。以“飛躍”命名的電子一體化自動開袋機、高速電子釘扣機、高速電子鎖眼機、高速電子花樣機,以自主知識產權向發達國家制造技術發起了挑戰,并大批量打入歐美,掀起了縫紉機“重回家庭”的新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