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企業如何做大做強自主品牌(下)
中國企業有能力創造品牌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林躍勤 沒有在國際市場叫得響的民族品牌,是中國服裝大而弱的關鍵所在,也是中國服裝做大做強的桎梏。缺乏品牌的原因何在?
一是忽視品牌。重產品、輕品牌,重眼前利益、輕長遠利益,急功近利,是企業的普遍做法。許多企業的目標就是獲取短期微利,根本沒有考慮久遠,常常是打一槍,換一炮。而品牌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
二是質量不穩。許多企業和產品難以做到質量、服務一貫制。而始終如一的質量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品牌產品最基本的要素。
三是缺乏創新。企業在面料開發、品種款式設計、質量檔次提升、人才、創新能力提高等方面均相當滯后,難以適應世界市場行情的變化,如許多紡織服裝面料的染料褪色這一基本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嚴重影響著產品質量的提高。
四是保護不力。國家缺乏有力的品牌法律保護體系和嚴格的保障實施措施,地方政府對本地制假、售假企業不聞不問;企業普遍對品牌保護缺乏足夠的認識,或無能為力,如某些企業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創出一個品牌,很快就被假冒偽劣所淹沒。在假貨泛濫的地方,真正的品牌很難產生和成長。不少企業注重出口,但是忽略商標注冊,結果,許多好產品在國外被搶注商標,有苦難言。 要想求得生存和發展,企業再也不能對品牌熟視無睹,同時,還要徹底改變品牌拿來主義意識,靠貼牌只能分得殘羹剩飯、嗟來之食,為人作嫁衣裳。中國企業完全具有創造品牌的能力,關鍵缺乏自信心、毅力、耐力、壓力、動力與斗志。沒有品牌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生存,將會越來越困難。所以,企業必須從低成本價格擴張模式轉向品牌競爭模式。
企業要增強商標保護的法律意識 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局長 安青虎 現在,品牌這個詞使用得很頻繁,不只在商標領域,在社會很多領域都在使用。 到今年9月底,在中國注冊的商標有194萬多個,其中外國品牌有38萬個左右,占19.8%。但現在還不能夠說中國擁有194萬個商標,因為接近40萬是國外的商標。還有一個問題是,合資企業不用原來中方用的商標,也不用原來外方來的商標,而是合資后又共同創立了一個商標。這個商標既不是中方的,也不是外方的,是合資的。 關于品牌,實際上說法也比較多:洋品牌、土品牌是一對;民族品牌、外國品牌是一對;國外品牌、國內品牌是一對。十六屆三中全會又提出要創造自主品牌。中國人的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品牌是一個意思。對于所有外國注冊的商標,我們要給予國民待遇,一視同仁,在法律保護上不分國內國外。 研討會的目的是如何創造和保護自主品牌。入世以后,中國建立統一大市場,或者說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大市場的一部分,那么企業產品也好,企業牌子也好,企業確立一個品牌要靠企業的努力,靠企業在市場當中努力拼搏。現在很難說企業快倒閉的時候,國家會注入資金,想辦法讓它不死。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企業要消亡。包括王麻子。大家從感情上覺得它應該保留下去,但企業還是破產了,不過“王麻子”這個商標還在,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還有一定地位。國家制定了商標法,企業要積極依法尋求保護。法律不保護品牌,也不保護名牌,法律保護的就是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