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捷:從家庭作坊到中國名牌
短短9年時間,中捷集團從一個寂寂無名的家庭作坊式小廠發展成為中國名牌企業。目前擁有固定資產3億多元,員工800多人,銷售收入4.2億元。 中捷集團是怎樣從一個小小的家庭作坊發展為股份公司再成為全國最大的工業縫紉機生產基地之一的呢? 在與總經理李瑞元的交談中,他那“品質成就卓越”的經營理念,讓我們明白名牌是怎樣“出爐”的——
名牌因素之一: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
中捷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創建于1994年,公司創辦初期就十分注重產品的質量,確立了“不能讓我們1%的疏忽給客戶帶來100%的不便”的質量方針。他說,從零部件采購到產品制造的每道工序,各個環節都嚴格按照工藝流程和要求操作,同時,每個環節都進行嚴格的測試。
質量管理體系的形成為產品質量提供有力保證。1998年建立了ISO9002質量體系,并通過德國萊茵公司的質量體系認證;2001年組建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內審組,并于2002年4月通過德國萊茵公司的換版升級審核;2003年4月獲得“企業質量檢驗機構合格證書”;同年5月,在全國行業產品質量抽檢中獲得第一名;同時產品安全性能通過歐盟Ce認證,安全質量得到了國際認可。
該公司十分注重員工質量意識的培養。每個員工進入公司都得進行崗位培訓,培訓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向他們灌輸質量方針、質量目標和質量標準。此外,該公司通過廠報、黑板報和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使每個員工從思想意識、工作過程和日常行為中都樹立牢固的質量意識。 在工業縫紉機車間里,我們看到工人們緊張而有序地工作。每個工人都是檢驗員,即要懂得檢驗自己的產品,也得懂得如何檢驗上一道工序的產品質量,還得明白自己所做的對下一道工序的重要性。
名牌因素之二:強大的市場競爭力
有競爭才會有發展。一個企業只有在不斷創新中才能發展,而產品的創新離不開高科技人才。李瑞元認為,中捷入選“中國名牌”是公司一貫堅持科技創新的結果。為此,公司以年薪一百萬元聘請日本佐藤縫紉機設計事務所的博士后,組成省級工業縫紉機研發中心,成員包括博士、高級工程師和60多名本科學歷人員。
經過研發中心人員的不斷努力,近幾年中捷相繼開發出中、高速平縫,曲折縫,厚料,雙針,包縫,無油潤滑等12大系列120多個品種的工業縫紉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專利達到20多項。為能及時了解世界縫紉機發展方向,掌握國際最新技術,解決前沿課題,中捷先后與浙江大學、杭州工學院等大專院校進行技術合作。 中捷確立了企業整體營銷觀念。通過總經銷商、特約經銷商、指定經銷商的方式向全球銷售。目前已在國內建立了40多家總代理、300多家特約經銷商,并在80多個國家及地區設立營銷網點。據行業協會統計,中捷縫紉機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14%。
名牌因素之三:完善的服務體系
品質成就卓越,服務創造價值。中捷在全球建立客戶服務網點,劃分區域進行客戶服務;成立客戶服務中心,購置售后服務專車,并開設全國免費售后熱線;每月舉行“中捷經銷商技術人員培訓班”,提高技術人員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 “產品的技術開發需要與市場接軌,產品的定位需要由市場來決定。我們每開發一件產品,都會做好市場調查,分析產品的市場需求量。”李瑞元說,“建立中捷用戶俱樂部,對所有中捷用戶進行登記,可以及時掌握第一手資料。” 中捷人就是這樣牢固樹立服務創造價值的理念,強化服務意識,不斷提高服務質量與服務價值,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