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需要環境
創新就是否定傳統,創新有要于環境,在中國想創新尤難,創新者應當有百折不撓的精神。
人們公認縫紉機是美國人艾薩克?勝家發明的,依據是美國國家專利局至今還保存著1851年頒發給艾薩克?勝家的專利證書。這多少也與勝家公司一百多年來的宣傳有關。其實,勝家只是改進了別人的發明,并把縫紉機投入批量生產。在勝家以前,還應當有法國人契莫湮和美國人赫威享有共同發明權。
早在1830年以前法國契莫湮女士就發明了縫紉機,不過當時她是用木頭制成的。比起美國來,法國的社會環境相對惡劣。契莫湮只能偷偷地使用縫紉機從事生產,因為社會上的縫紉行業的從業者普遍敵視這項發明。創新的成果只能以卑微的身份存在于社會。
1830年,法國政府擴軍,急需大量軍服,只有契莫湮的機器化生產能以很短的工期承擔如此大量的訂單。大批軍服趕制出來了,同行們出于忌妒,聚眾燒毀了契莫湮的工場。 創新雖然可貴,也為社會所需要,但是沒有相應的環境,創新也沒辦法取代傳統。此后,契莫湮來到美國,并把木制縫紉機改進成鐵質的,美國政府給了她這項技術的專利權。又經過好幾個美國人的不斷改進,才使得縫紉機技術越來越成熟。
與這個例子相似的還有19世紀早期英國工人階級大規模搗毀機器的事件。 “創新”就是否定傳統,傳統勢力強大的地方,創新就不易產生或不易生存。歐洲大陸就比英倫三島傳統,歐洲人比新大陸人傳統。但傳統勢力最強的地方則非中國莫屬,我國被公認為是傳統的淵藪,想在中國創新更是難上加難。 傳世至今的越王勾踐寶劍的熱處理工藝的專利權現在仍屬于美國人,我們中國人早就發現了這個工藝卻自己毀了它。吳王夫差在得到了驚世之作“雌雄劍”之后,把造劍的工匠鐘離老人殺掉了,從此只有夫差一人得以享用這個成果,當吳國為勾踐所滅之后,那對劍中的一柄就是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那柄“越王勾踐寶劍”。中國人當中不乏創新者,但缺乏保護創新和讓創新的成果社會化的環境。創新成果只能自生自滅,十分可惜。現在中國的大環境已經不去鏟除新工藝新產品了(當然也尚無對此類創新的有力的保護),但是新思想新意識還未必能有良好的環境進入試驗和應用。與技術工藝相接近的企業管理和經濟管理應當是“創新”下一步較為容易進入的領域,但是也會碰到傳統觀念的頑強抵抗。對抗創新的人會有各種各樣的理由,理由也隨著社會進步發生了質的變化,現在已經沒有人以違反祖宗之法和所謂“淫技奇巧”的罪名打擊和阻礙創新了,也不會翻出大厚本本來給創新栽贓了,“姓這個姓那個”也越來越叫人生厭了,更多的是在創新面前頂著不辦,也時不時還打出“反對倒退”旗號。這樣的人和這種觀念不甘心在“發展是硬道理”面前站出來與所有人(和觀念)一同立于被選擇地位上接受實踐和歷史的挑選。這才僅僅說到管理層面,如果再深入到社會結構改革和更新觀念文化方面的深層次,那就更加舉步維艱了。
當初鄧小平同志以那么巨大的聲望和權威,還用了十幾年時間才提出市場經濟理論取代所謂計劃經濟模式,可見創新在中國立足的艱難。因此,筆者在此強調一下社會環境對創新的制約,也是預先給創新者們打一劑預防針,以使其在未來的創新活動中有所準備,不致于在一兩次打擊和挫折面前就退下陣來。 當然,“創新”自身也須經受得住選擇和考驗,打著創新的旗號去謀取私利則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