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實施《工業振興計劃》述評
當一些省區按照中央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決策,緊鑼密鼓地制定規劃綱要時,伴隨“三羊開泰”新年鐘聲推出的《西安工業振興計劃》,已經實施快一年了。其間,雖然遭遇了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和洪澇災害的肆虐挑戰,依然干得有板有眼,有聲有色,卓見成效。
據統計,1至10月,全市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638.17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196.83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16.29%和16.6%。工業經濟拉動全市GDP增長6.99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3.13%。按照年度工業經濟運行規律,后兩個月仍會出現較高增長水平。重要的是,工業經濟運行的效益和質量有了顯著改善。截至10月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45.09億元,同比增長22.86%,其中利潤21.11億元,同比增長37.97%,綜合效益指數為111.17。 這些數據表明,先行一步的《西安工業振興計劃》已使工業成為全市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挑起了“建經濟強市”的大梁。其出色表現也充分證明,中央振興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決策是高瞻遠矚的英明之舉。
經濟強市工業當挑大梁
計劃是工作的龍頭,有時候它或許趕不上變化,但凡事都要“計劃先行”。政府的職能就是研究和制定經濟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計劃,這看似“務虛”,抓好了便能指導“務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西安工業振興計劃》醞釀已久。它是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搶抓機遇,根據“建強創佳”奔小康宏偉目標的要求,經過積極、科學、理智地調查研究,精心謀劃出臺的。
那還是在2002年5月市第十次黨代會上,新當選的市委領導班子根據我國加入WTO和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歷史機遇和挑戰,適時響亮地提出了“建經濟強市·創西部最佳”的奮斗目標。為此,栗戰書、孫清云等主要領導多次深入企業調研,又專門召開研究工業經濟發展的座談會,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工業與他業的關聯上進行了全面系統深刻的分析論證,一致認為:工業是西安經濟的筋骨,是西安經濟發展 的主導。要實現“建強創佳”,必先“揚西安優勢,振工業雄風”。
研究發現,當代所有發達國家都是高度工業化的國家,而發展中國家幾乎都是工業落后的國家。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工業是吸納勞動力的基礎領域和主要渠道。工業的壯大不僅能為一產和三產的發展提供技術裝備和充分的資金,還能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三產中金融、保險、資訊、現代物流等新興行業的發展,也依賴于工業經濟的進一步繁榮。可見,工業化與現代化,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
西安是我國老工業基地之一,具有雄厚的工業基礎,目前正處于工業化進程的中期階段。振興西安工業,加快實現工業化,以工業化推進現代化是西安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率先“建強創佳”的必然選擇。 向來以“追求卓越,爭創一流”理念指導工作的西安市經濟委員會,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重要批示精神,迅即組織專門力量,深入調查研究,對多年來支撐全市工業發展的優勢產業、大企業大集團以及主導產品進行了全面系統地分析和科學定量測算,廣泛聽取專家、學者意見,積極汲取東南沿海一些副省級城市的經驗,起草了《西安工業振興計劃》。黨的十六大召開后,又根據大會精神及時進行了充實完善。2002年12月9日,西安市委常委會討論通過了市經委黨委報送的《西安工業振興計劃》,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印發執行。 《計劃》集中體現了十六大關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提出以“工業強市”為主線,著力打造以高新技術產品為核心的創新研發基地、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和以高新技術武裝的優勢產業聚集基地。大力扶持和發展電力設備及車輛、專用機械制造業、電子信息制造業、航天航空制造業、光機電一體化制造業、現代生物與新醫藥制造業、環保及新材料制造業、食品飲料制造業以及軟件業等8個對西安工業發展有重大影響和帶動作用的優勢產業;做大做強西飛、西電、彩虹、東盛等15個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較強的大企業集團和大公司;重點培育壯大彩色顯像管、數字程控交換機、飛機、重型載貨汽車等32個帶動性強的工業主導產品。力爭經過5年努力,到2006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達到1950億元,年均增長16%;工業增加值527億元,平均漲幅15%,實現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翻一番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