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趕國際紡機發展步伐
10月份的歐洲ITMA國際紡織機械展覽會再一次讓國人感慨不已:差距又加大了。我國通過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自主開發,應該說國產紡機水平已大大提高,為紡織工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大批新產品,但與國際同行相比,我們還遜色很多。而且中國臺灣、韓國、印度等過去紡機器材水平與我國相當,而今也紛紛崛起,部分紡機產品水平已經比我們有 所提高。這些不能不讓我們的紡機企業反思我們的實力如何。那么,國際紡機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特點是什么?我國的紡機差距在哪兒?
國際紡機:精品與規模并舉業內人士認為,國際紡機總的發展趨勢是:適應小批量、多品種;電腦輔助,高速運行;高質量、高性能、高附加值;機器結構簡化,操作維修方便;節約能源,有利環保。其特點是IT化與環境相適應。
細看目前國際市場上的高端紡機,的確是這樣。日本豐和公司(HOWA) 生產的一套梳理輸送系統從抓棉到棉條生產占地只有長7米左右,寬1. 5米左右,非常簡潔。在紡織機械的IT化上,日本津田駒(TSUDAKOMA) 研制的噴氣織機,在操作盤上就搭載了IT功能,實現了與用戶的對接,并及時地了解用戶的信息作出最快的反應。紡織機械與“環境對應”是國際紡機的又一突出主題。許多公司推出的最新產品在節能降耗、保護環境上做了很多文章,如臺灣裕隆集團臺揚染色科技公司在創造經濟與環保美麗共生的旗幟下,推出了爆震波染色機,以實現綠色生產。
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紡機更加貼近市場。針對發展中國家,提供生產大容量、高效率、低成本的設備和省力易操作的機器,以適應高產高效的需求;針對發達國家,提供高附加值產品相對應的設備,適應高新材料等進行小批量多品種生產方式和新的生產體系的需求。 同時,國際上很多紡機企業為了使組織結構趨向合理,根據市場的變化,加快了兼并、重組和聯合的步伐,如歐洲的蘇拉集團與青澤、阿爾瑪、沃克曼、賜來福、巴馬格以及紐馬格公司的聯合。意大利的舒密特、范美特以及瑞士蘇爾壽紡織公司的聯合等等,同時非常注重打造名牌產品,這樣以增加市場競爭能力,使組織結構更加科學合理。我國的紡織機械集團公司和企業也正在加快調整。
我國紡機:在進步中成長我國紡織機械產品到目前為止,已經發展到擁有15大類別2000多個品種的產品,已初步形成自主開發、自我配套的工業體系。 近幾年,紡機行業為提高產品質量和水平,為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普遍進行了技術改造。加工手段、檢測手段、開發設計條件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目前,紡織機械全行業擁有各類數控機床1000多臺,加工中心近600臺,金屬切削數控化率已達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