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熱錢”變冷之后
當人民幣升值的話題逐步遠離人們談論的焦點之后,縫紉機行業的出口將會受到什么樣的影響,我們的企業又將如何去應對,這無疑當引起整個行業的重視。帶著這個問題,記者日前采訪了中國機電產品協會及行內企業的相關人士。
機電產品出口短期內不會受影響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出口部的劉春處長表示,在人民幣升值的潛在壓力下,中國機電行業包括我們縫制設備行業的出口不降反升,且呈大幅度開漲的趨勢,各出口企業正在抓緊時間加大出口力度。據統計的海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外貿包括機電產品進出口增長迅速。據海關統計,今年1至6月全國機電產品進出口總額為1944.9億美元,同比增長45.2%,占全國外貿進出口的比重為51.7%。其中機電產品出口962.9億美元,同比增長41.5%,在全國外貿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為50 .6%。
機電商會下屬的日用機械分會中很多會員單位是縫制設備企業,就其以往向美、日等國的出口情況相對而言,屬于低勞動力成本、以價格優勢取勝、科技含量較低的產業。用機電商會一位韓先生的話講,這是一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體現在外貿領域,假設人民幣升值,出口下降,那也只是下降幅度有多大的問題。那么,低勞動力成本因素與匯率變動對出口的影響各自究竟有多大?如果前者占主導地位,那么,人民幣升值對降低出口的影響并不大。只要中國的縫制設備企業產品的性價比仍然在國際市場上占據絕對優勢,那么當然會繼續受到國際資本的追捧,沒有人會不歡迎,質優價廉的中國機電產品。只有在匯率變動與出口間的正相關關系“大”的情況下,匯率調整才會對出口起到實質性的效果。所以機電商會提供的情況應該說是具有了現實和理論的雙重基礎。
扼制人民幣升值預期的三條道路 截止到九月份,在種種“熱錢”要變冷的論調風生水起之時,有關人民幣是否會升值的討論也漸漸的從各大報章的顯著位置隱去。我們的很多出口導向型企業也不再像前兩個月份時的那般緊張。但是人民幣升值的潛在壓力并沒有完全消除。在國際社會依然存在的壓力之下,決策部門欲將原來15%的出口退稅率降低4個百分點成為學界、企業界共同感興趣的新熱點問題。當記者問及關于降低出口退稅率對機電產品出口的影響時,劉春表示這也是機電商會近期關注的焦點問題,他們曾經就這一問題,咨詢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對方稱,出口退稅率的升高或降低,商務部和稅務總局確實正在聯合制訂有關政策,但是因為關系重大,需要慎之又慎,所以至今尚無定論。一切要等待相關政策正式出臺之后才可知分曉。
目前在一切不確定的前提下,企業應該做的仍然是提高自身產品的附加值,以充分應對未來來自國際市場的競爭。不可否認的是從前中國的商品正是在出口退稅的支持下得以積壓美國市場的。但出口退稅率的調低,可能會像象中國隱性經濟問題專家黃葦町認為的那樣,原來我們制訂的出口退稅的支持政策相當于將人民幣變相貶值,曾在國內經濟剛起步時貢獻不小,但如今,它反而在某種意義上增加了人民幣的升值壓力。降低出口退稅率和加大出口之間構成了一對有趣的矛盾。 其實降低出口退稅率只是扼制人民幣升值預期,讓熱錢真正放棄對人民幣的企圖,降低目前高企不下的外匯儲備的道路之一,資本項下適當放開、加大對外投資也是釋放國家外匯儲備的另外的可能舉措。據記者了解,有關決策部門正沿著這三條路子研究具體實施政策。QDII、美元債券等金融創新產品的出現也將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