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制設備街是怎樣“煉”成的
訪奧乃實服裝機械公司董事長鄭培義
17年前,鄭培義肩負上海服裝公司的重托,來到東長治路,成立了服裝設備經營部 17年后的今天,他站在了縫制設備市場的浪尖上,一路笑傲江湖,成為一名現代“國際型”商人。雖然時隔17年之久,但鄭培義對縫制設備街的往事依然記憶猶新,在坐落于繁華市中心商務樓的奧乃實公司的會議室里,鄭培義打開了自己記憶的閘門。
“春風,”又綠江南岸
在17年前,上海服裝公司隸屬二輕局。其主要的經營范圍是生產和出口襯衫、西服、皮革、箱包等系列產品,下設73家工廠。上海黎明服裝機械廠和上海服裝機械廠是其中僅有的兩家服裝設備制造廠。鄭培義那時候就在漢口路上的技術科做一名科員。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中國大地,計劃經濟開始向市場經濟轉換過渡。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上海服裝公司決定將生產、管理、貿易、市場等部 門融為一體,成立一個設備中心。于是,東長治路702—710號(共4個門面)上原有 的面輔料經營部改成服裝設備經營部。東長治路第一家經營縫制設備的企業——上海服裝公司設備經營部于1986年9月20日誕生了,鄭培義被任命為經營部經理。
一枝“紅杏”出墻來
經營部從一開始就確定了為基層服務的宗旨,即滿足服裝公司73家工廠的需求,并完善從管理、服務到貿易的一條龍服務。這首先體現在經營品種齊全(除了經營國內外整機設備.還包括零配件和整燙設備)。當時上海中百一店、十店,五金搪瓷批發部甚至農墾局這些經銷縫制設備的企業都會到這里進貨。俗話說得好,“樹大好乘涼”,真正的優勢還得益于服裝公司“這棵大樹”o 原來,長期做出口貿易的服裝公司自然擁有國外先進技術、設備信息,這促成了這匹猶如脫了韁的駿馬非常瀟灑地馳騁于國外市場。另外是二輕局后來又被歸并至紡織部,這樣一來,用戶面更廣不說,還充分利用了國內服裝制造業剛剛起步,許多當地以及江浙一帶小規模的服裝廠為服裝公司做定牌加工的有利條件,使國內縫制設備市場緊俏起來。這兩個優勢條件讓鄭培義深深意識到營銷觸角完全可以延伸到國外。真正做一枝“探”出國門的 “紅杏”,獨自綻放在當時還并不興旺的東長治路。
這枝“紅杏”暗香浮動,“誘”使其他商家開始趨向東長治路,很快,服裝公司名下的黎明廠在東長治路的最盡頭(95號)也成立了設備經營部,這應該是這條街的第2家企業。 春風吹得滿園香 服裝公司設備經營部真正成為一杉“紅杏”是在相繼成立了“美國利是中國緯修站”、“日本勝家維修站”、“日本森本緯修站”和“華南設備維修站”以后。盡管刀了兩三年的“美國利是中國維修站”由于價格原因導致市場受挫’,未能達到預期效果而改成了后來的“日本森本維修站”,但這似乎無法讓人們懷疑當時鄭培義的這一創舉是多么的英明和果敢。當然好的人脈是他從來不曾忽視和忘卻的重要資源,就像他的得力干將、年長于他又比他早人行的吳才學前輩就是其中之一。
吳才學在經營部運干了一年以后,和鄭培義商量,如何能讓經營部像廣東那樣形成一定的規模,即“店多成市”。這樣,一方面可以增加自己的知名度,將業務做大做強;另一方面又可以進一步完善服務體系。于是,他們將視線仍然投放到了國外。從來成功就是垂青于敢于冒險的人們。鄭培義帶領手下十幾個人順利通過上海投資信托公司,和美國利是公司合作,于1987年率先在國內成立了第一家國外品牌的中國維修站。其后成立的日本“勝家”、“森本”維修站都給經營部帶來了實質性的飛躍。 當時的維修站每個月由對方提供場地費、人員費、管理費計1000—2000美金,此外還包括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和零配件的供應,真正實現了雙贏。在702號對面開設的華南維修站即現在的華南縫紉設備集團公司當時在上海的第一家代理,相對具備了價格優勢,同樣,除了提供場地費之外,最重要的是提供了貨源。 至此,上海服裝公司設備經營部在東長治路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這個“第一家”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改寫了東長治路的歷史。到鄭培義離開的時候,是1993年了。他不無感慨地告訴記者:“我離開東長治路時街上也就僅五六家公司,到1994年、1995年開始逐漸形成規模。那應該體現了市場經濟的日漸成熟吧!” 后記:這位現在被業內稱為“銷售大戶”的“國際商人”后來終究還是離開了這條街,去經營他的“奧乃實”去了!但是鄭培義和這條街的淵源關系始終在業內同行心中成為一個難以磨滅的印記,人們在談及這個人的時候所流露出來的心情是愉快的,甚至還夾雜著一份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