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縫制設備近況分析
從1790年英國人托馬斯·賽特發明的單線鏈式縫紉機,到現在世界上4 000余種不同型號、不同用途的縫紉機;從中國的縫制設備市場由外國制造商的壟斷,到今天我國縫制設備五大中國名牌的產生,我國現已躋身于縫制設備的制造和消費大國行列。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不斷應用,使我國的縫制設備的發展前景更加廣闊。產品系列化程度不斷提高,在確定了基礎產品的基礎上,開發了派生系列產品,向一機多用方向發展,并選用了數量較大的平縫機作為基礎產品,通過改變不同數量的機針及縫線,改變線跡形狀和附屬裝置,形成系列產品,使我國的縫制設備性能得到進一步的完善,效率進一步地提高,加大了開發特種機和花色機,逐步使我國的縫制設備產品形成了系列化、專用化、組合化和自動化的產品體系。但是,我國的縫紉設備制造業仍處在發展之中,與發達國家的制造水平有明顯的差距。因此,仿造國外樣品、按照國外已經成熟的產品進行生產在我國仍然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
但我們應該清楚,我國已經加入WTO組織,涉及到專利權等各種知識產權,仿制這條路已經行不通了,但是,為了獲取較大的利潤,我們的縫制設備要仿中有創,多搞原創的產品是十分必要的,根據我多年的維修經驗和縫制設備的銷售情況,以及我對魯南縫制設備的市場調查來看,我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我國的縫制設備的近況進行分析。
一、 加強產品技術開發,實施品牌戰略 提高我國的縫制設備的競爭力,擴大利潤空間唯一的出路是在擁有勞動力成本優勢的同時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創技術含量。必須從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高度,提高新產品的研發和設計水平:要對新的科學技術產業成果有高度的敏感性;要有對市場的洞察力,有強烈的沖刺精神。多元化、個性化消費心理是市場細分、產品差異的重要依據,是我們創立品牌的有利空間。步入市場經濟之后,人們趨向于追求個性化,小批量、多品種、快交貨日益突出,出現了一個品種只加工幾千件甚至幾百件的情況,為此,必須對傳統的縫制設備進行更新,以滿足快速更換加工品種的要求,提高生產力,加快技術的開發。 產品的開發應融入到品牌戰略中。品牌意味著質量領先、時尚領先、市場認知度領先。它有經過注冊并受法律保護的名稱、標識,假冒的產品很容易被查出來,對企業所生產的縫制設備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產品的開發要搞系列化。產品的系列化不僅便于消費者挑選,擴大用戶的來源,也有利與生產者擴大產量,降低成本。同時,產品系列化促進了企業在生產設備、技術上的進一步完善,使剽竊者不易得手;多搞有核心的技術、專門工藝和特種新材料的產品開發。在競爭中,要保持技術上略勝一籌的地位,產品水平必然高人一籌。核心競爭力別人是得不到的、帶不走的。比如有專利的職務發明,公司是永久持有的,從而開發的產品永遠屬于公司;開發客戶滿意的高性能、高功能、高附加值產品。由于這類產品具有高難度、高技術性,因而不易被仿制。而低價、低成本、低質的競爭仿制是比較普遍的;開發產品中設計需要保密,試制階段要保密。投產后產品在市場流通,要按市場競爭的情況加快開發的節奏,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轉的競爭狀態,那種只局限與測繪仿制,對有些縫制設備機構或參數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縫制設備制造企業,不但影響了產品的技術水平,而且它的產品始終只能落在世界潮流的后面,更不要去講競爭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