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布與刺繡技術雜談
北京古玩城的閻和明,人不大,也就是二十來歲,你別看他賣老布,可是對于中國的刺繡卻是也有些學問。我問他這有什么用,他告訴我說是用的價值不一定大,可是當你真的要用上它時,那就真的感覺不一樣了。別看他年紀不大,20來歲,在古玩行里是個新手,可是他對中國的刺繡一直都很有興趣。他告訴我說,老布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后面有這么些個有意思的玩意。有一次有位老外來買他的老布,買完了,卻說中國老布不算老。他一聽就有點兒不高興,這倒不是因為他是賣老布的,而是因為他對于中國的老布有著一種和別人不同的感情在里面。他打小就對中國的老布和中國古老的刺繡情有獨鐘。一開始他看了許多這方面的書,后來又經手了那么些的老布,不管是從經驗還是從知識上說,他都有一種自己所獨有的優越感。其實布就是刺繡作品,老布就是老的刺繡作品,刺繡為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它在歷史的發展中先后產生了蘇繡、粵繡、湘繡、蜀繡,號稱“四大名繡”。此外尚有顧繡、京繡、甌繡、魯繡、閩繡、汴繡、漢繡和苗繡等,它們之間各有各的風格,歷久不衰。
刺繡的針法豐富多彩,各有特色,像有:齊針、套針、扎針、長短針、打子針、平金、戳沙等幾十種。知道這些就有好處。 從前他到外地去淘老布,人們看他年紀不大,就總是蒙他,最開始他不是看不出來,而是要和人家交朋友,所以人家說是什么布,他雖然心里很明白,可是還先買了再說。這行里專門有那么一些人,就是愛蒙人。他買完了老布,就和人家說這是什么什么布。后來人家也就不敢再蒙他了,知道他是一個大行家。他說就是這樣,他還是淘了不少的好老布。行家和外行的不同不在于別的地方,就在于眼力,有時候人家以為是蒙了他,可是這布到了他的手里,經他這么一說,好多人都說自己買漏了。 懂布不懂刺繡,就等于不懂布。這是他的經驗。每遇到一塊好布,他就走不動道,就總想把它買下來。就這樣他積累了許多的經驗,所以聽他說起老布來,覺得他是一個心很細的人。
刺繡,又名“針繡”,俗稱“繡花”。以繡針引彩線(絲、絨、線),按設計的花樣,在織物(絲綢、布帛)上刺綴運針,以繡跡構成紋樣或文字,據說在虞舜的時候,就有了刺繡。東周還專門設官專管此事,到了漢代就有了宮廷刺繡。三國的時候吳國孫權使趙夫人繡山川地勢軍陣圖。唐代永貞元年(公元805年)盧眉娘把法華經七卷,繡在尺絹的上面,并以此而聞名天下。傳世最早的刺繡,為戰國時期湖南長沙楚墓中出土的兩件繡品,觀其針法,完全用辮子股針法(即鎖繡)繡成于帛和羅上,針腳整齊,配色清雅,線條流暢,將圖案龍游鳳舞,猛虎瑞獸,表現得自然生動,活潑有力。而漢代刺繡作品,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內蒙古北部地方、新疆的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大批種類繁多而完整的繡品,這些可以說是我們中國最古老最古老的老布。從這些老布上可以看到,漢代的老布圖案主題,多是波狀之云紋、翱翔之鳳鳥、奔馳之神獸,以及漢鏡紋飾中常見之帶狀花紋、幾何圖案等。它的技法是以鎖繡為主,將圖案填滿,構圖緊密,針法整齊,線條極為流暢。 對于宋代的刺繡,明代董其昌在《筠清軒秘錄》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宋人之繡,針線細密,用絨止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待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讒唼之態。佳者較畫更勝,望之三趣悉備,十指春風,蓋至此乎”。
明代嘉靖年間上海顧氏露香園,以繡傳家,名媛輩出。至顧名世次孫顧壽潛及其妻韓希孟,深通六法,遠紹唐宋發繡之真傳。摹繡古今名人書畫,劈絲配色,別有秘傳,故能點染成文,所繡山水人物花鳥,無不精妙,世稱露香園顧氏繡,蓋所謂畫繡也。此即傳世聞名之顧繡。 顧繡針法,可謂集針法之大成。用線主要多用平線。清代以后產生了著名的魯繡、粵繡、湘繡、京繡、蘇繡、蜀繡等。蘇、蜀、粵、湘四繡,后來又被人們稱為“四大名繡”,這四大名繡中以蘇繡最負盛名。 像這樣的材料小閻記了不少一有機會就拿出來看看,我問他你怎么不說一說這老布中的故事什么的,他說光說故事是說不出老布的魅力來的,對于老布而言,如果沒有刺繡,那么也就沒有了老布的魅力。(李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