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非織造布技術設備發展方向
各工藝之間互相滲透,向混雜化、復合化方向發展是當前非織造布技術發展的一個十分明顯的趨勢。20世紀的最后10年非織造布行業出現了以SMS為代表的復合產品,目前SMS類產品已經和純丙綸紡粘產品的產量基本相等,在醫療衛生、過濾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這種復合化的傾向已發展到紡粘與漿粕氣流成網、熔噴與漿粕氣流成網、梳理成網與紡粘、梳理成網與熔噴等多種材料之間的復合。同時在非織造布多種工藝之間也互相交叉,如水刺固結過去主要與梳理成網結合,而現在亦可用在紡絲成網、濕法成網等其它成網方法上。
紡粘非織造布技術近年來紡粘法新技術向高速度、多噴絲孔、高生產率方向發展。德國的萊芬豪舍(Reif enhauser)公司在2002年推出了 ReicofilⅣ型設備。該設備在冷卻、拉伸、鋪網等工藝方面得到進一步優化,加大了正壓牽伸的力度,使紡絲速度進一步提高,紡丙綸的最高紡絲速度由原來的3500米/分,提高至50 00米/分;同時加寬噴絲板寬度,由原來的160毫米加寬至220毫米;孔數由原來每米5000孔提高到7000 孔,一條紡粘非織造布生產線年產量最高20000噸,產布速度也相應提高,最高可達到800米/時。
Nordson公司采用J&MLaboratories公司和日本NKK公司技術,采用狹縫拉伸,研制了門幅3.6米的雙模頭Mi-crofil紡粘設備。該設備可采用滌綸、丙綸及其它多種聚合物紡絲。其紡絲牽伸速度,紡滌綸最高可達8000米/分,丙綸可達5000米/分,噴絲板孔數最高為每米5000孔以上,最大幅寬可達5 米。紡粘布克重最薄的為10克/平方米,細度最細達0.8旦。紡粘設備制造廠發展多紡絲頭設備,生產廠也在進行多紡絲頭改造。每條生產線帶3至6個紡絲箱體,甚至帶 7個,單線生產能力最多的已超過2萬噸/年。
紡絲牽伸速度有進一步提高的趨勢。J&MLaboratories公司的新機器紡PET可達8000米/分,紡PP達到5000~6000米/分。美國Ason公司最近申請的專利(USP6183684),其紡絲牽伸速度可超過10000米/分。這些企業號稱都可以獲得全牽伸絲(FDY),并可適用雙組份或特殊功能性聚合物紡絲。發展SMS等紡粘熔噴復合及多模頭生產線仍是紡粘技術的主流傾向。
Reifenhauser、Nodson、RieterPerfojet、STP等設備生產廠都可采用多模頭紡絲,這種方式如用于生產單純的紡粘產品可改善質量及提高產量,如生產SMS等紡粘熔噴復合產品,則可使產品賦予特殊功能,這已成為紡粘生產發展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