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民眾創業沖動
改革開放以來,溫州、臺州從本地的實際出發,敢為人先,開拓創新,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實現了經濟社會的飛躍發展,走出了一條嶄新的發展之路,創造了舉國矚目的浙江經驗。 1月9日,省委、省政府召開學習浙江經驗報告會,來自浙江的兩位市委書記和四位著名企業家在南京作了一場精彩報告。 敘闖蕩故事,說創業實踐,談創新理念,論發展之道……他們的報告,展示了一個充滿活力的浙江,引領著人們去探索浙江奇跡背后的奧秘。 本報今起,整理推出兩期“聚焦”,以饗讀者。 溫州市委書記李強:激發民眾創業沖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溫州改革發展取得了一些成就,應該說是鄧小平理論在溫州的成功實踐,也是黨的基本路線、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正確的一個實例的驗證。充分尊重群眾首創精神 總結溫州改革開放20多年的實踐,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堅持“三個有利于”標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充分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
首要一條把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同溫州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富有區域特色的發展之路。 溫州當時搞家庭工業,搞專業市場,搞個體私營經濟,搞股份合作經濟,雖然政策沒有明文規定,但是它是發展的需要,是人民群眾的創造,符合溫州這樣一個人多地少、國家投入少、生產力水平低的實際,也符合溫州廣大老百姓的根本利益。當時的溫州如果不這樣搞就發展不了,也就沒有出路。 發展是硬道理,發展的就有道理,我們認為過去講的“大河有水小河滿”,現在應該倒過來,應該是“小河有水大河滿”。民營經濟發展起來了,不僅老百姓富了,而且地方財政收入也多了,什么事情也就好辦了。 正因為認定了這一條,我們在爭論面前,在指責面前,在非議面前都沒有動搖過我們自己走的路。正因為認定了這一條,我們對群眾的創造性積極予以引導,予以支持,及時加以總結、完善和推廣。 現在回過頭來看,溫州走的這條路是對的,因為它促進了溫州生產力的發展,因為他使溫州的老百姓富起來了,富起來的溫州人衷心擁護黨的領導,衷心擁護社會主義。據我理解,充分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最主要的還是要充分發揮人這個第一要素、第一資源的作用。
溫州的最大資源是溫州人,溫州最大財富是溫州人的觀念、溫州人的精神。 溫州的改革發展,我認為有兩條非常值得重視:第一條是溫州是在國家很少投入,或者說幾乎沒有投入的情況下,靠老百姓自己發展起來的;第二條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溫州民眾中內在的創業沖動被充分地激發出來、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它創造出多少億的GDP,多少億的財政收入,是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溫州的活力在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溫州之所以能從一個很貧窮的地方發展到現在這個水平,而且可以說一直發展得比較快、比較好,關鍵在于溫州的活力。
溫州的活力究竟從哪里來?從大道理上講,來源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中的大方向、大環境、大機遇、大動力;從溫州自身來說,溫州的活力主要來源于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在溫州的發展歷程中,有過專業市場的創新,有過股份合作制企業制度的創新,也有過城市建設多元投入機制的創新,有過金融體制改革的創新。正是因為這些創新,為溫州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這些年,溫州的創新又不斷地邁出了新的步子,在企業制度創新上,過去那種小打小鬧的個體私營企業,現在有一大批發展為股份合作制企業、股份制企業和大型的企業集團,多種所有制經濟相互融合成為新的發展趨勢。在企業管理創新上,過去家族管理的企業,現在普遍重視加強現代管理,管理的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過去溫州市十大專業市場、十萬供銷大軍,現在已發展成為二百多萬海內外闖市場的溫州人群體,發展為溫州與全國乃至全球緊密聯系的經濟協作網,創造了溫州經濟
在“溫州人精神”的創新上,過去不少溫州人是“泥腿子”闖江湖,現在有大批已經發展成為職業經理和現代企業家。過去一些溫州人質量意識、信譽意識、法制意識不是很強,現在溫州人在這方面意識有了很大的增強,質量立企,信譽興企,品牌強企,依法治企成為許多溫州企業經營者的共識。也正因為不斷創新,溫州這幾年也繼續保持了生機和活力,我們去年GDP在非典、在嚴重干旱、嚴重缺電、嚴重缺地的情況下,增幅也達到了14.5%,我們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收入增幅也再創新高。賺一厘錢也是光榮的 溫州發展相對比較好、比較快,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溫州獨特的傳統的崇商文化。這種文化形成于南宋,即永嘉學派,它提出四通學說,主張“毅力進取,功當于世”。這種學說以務實為取向,把務實看成是道德思想的載體,把通過辛勤勞動擁有的物質財富看成是件光榮的事,這種文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溫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