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纖機械發展及預測
總論 近10年來,中國化纖設備在經過引進技術、消化吸收階段后,又步入了自主開發階段,部分國產化纖設備的研制、開發和生產已經達到或接近世界水平。年產萬噸的濕法腈綸生產線、節能降耗的聚合設備、多種規格的高速卷繞頭等設備的投產,標志著我國化纖設備的生產日益成熟,為化纖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權威專家認為,世界纖維的年增長率將以3%的速度增長,預計未來10年,化纖消費的年增長率為4.4%,它在紡織纖維中的比例將進一步提高。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化纖生產國,預計2003年中國化纖產量將突破1100萬噸,化纖加工總量的比重將超過年初的預計,估計到2005年化纖加工總量還將增加。 中國化纖機械工業的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 1、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學習國外人造纖維工藝生產技術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摸索實踐,逐步實現了人造纖維短絲、長絲成套設備的國產化,成套設備中包括了主機、輔機、專件等。同時通過學習國外維尼綸的工藝生產技術,并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實現了維尼綸原料中的乙炔氣設備、聚乙烯醇設備和尼綸長絲、短絲和后處理成套設備的國產化。 2、進入20世紀的70年代,隨著滌綸、腈綸開始興起,中國著手研究開發,開始在VD403型紡絲機與后處理年產幾百噸滌綸成套設備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到以VD406型紡絲機與LVD808型后處理年產4000噸、7500噸滌綸短纖維的成套設備。VC406型長絲紡絲機與相應的牽伸、加彈設備也隨之發展。腈綸設備也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學習國外的工藝生產技術,先后開發研制年產3000噸、6000噸的短纖維成套工藝設備以及相應的長絲毛型所配套的設備。錦綸長、短纖維設備也同時相繼問世。
第二階段: 這一階段中國化纖機械工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特別是以滌綸纖維為代表的合成纖維機械,發展提高得更快。以LHV438型紡絲機和LHV098型后處理設備為代表,使滌綸短纖維的日生產能力達到50噸,繼而發展提高到LHV905型日產100噸的成套設備。 KV738型、EJQ143型和HZKV744型滌綸長絲紡絲P0Y、FDY設備發展得更快。相應的KV505型牽伸加捻機和FK系列型彈力絲假捻機也都得到了同步提高,適應了滌綸纖維的發展。濕法腈綸纖維成套設備的年生產能力也提高到了1.5萬噸,干法工藝腈綸纖維成套設備通過技術引進合作生產實現國產化,單線年生產能力達到3萬噸。毛型腈綸長絲的切斷、拉伸、針梳和打包設備也同時得到了發展提高。具有創造性的蛋白纖維成套設備,也在這一階段中誕生并投入工業化生產。這一時期,錦綸、丙綸、氨綸和醋酸纖維設備也都進行了開發、研制和生產。
第三階段 目前,中國化纖機械工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即第三階段。國內廠商大部分實現了化纖機械成套設備的國產化,并逐漸開發出了許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化纖生產技術與設備,國產化纖設備大體上占總產能設備的70%左右。人造纖維短纖維成套設備不僅有離心紡而且半連續紡絲機也已比較成熟,全自動的連續紡絲機也已試制成功,流程縮短、車速加快、卷裝加大,適應了人造纖維的發展需要。合成纖維中的滌綸短纖維成套設備,從每條生產線年產1.5萬噸提高到8萬噸,一條生產線年產3萬噸的已經工業化生產,一條線年產4.5萬噸的也正在抓緊研制。滌綸長絲P0Y和FDY絲的工藝生產技術都已比較成熟,5000米/分的高速卷繞頭也已大面積采用,6000米/分的高速卷繞頭也已鑒定,紡絲速度加快,產量提高,適應了滌綸長絲的迅猛發展。與此相適應的牽伸卷繞、彈力絲假捻等配套設備也進一步得到提高,為滌綸長絲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濕法腈綸的成套設備一條線的年生產能力也提高到了1.5萬噸。各種丙綸纖維設備、氨綸設備和醋酸纖維設備以及特種纖維設備等也同時得到發展。具有中國獨創性的蛋白纖維成套設備,配合工藝的開發,也已進入工業化生產。
預測 中國化纖設備開發的目標是與國際接軌,向更高的水平發展。應該在高速化、大容量、低投入、高產出、高精度、自動化和控制智能化、少維修方面進行研發。在發展常規纖維的同時,發展功能性等特種纖維所匹配的工藝設備。 據有關部門測算,到2010年,世界紡織纖維加工量將年增3%,化纖的年增加量為4.4%,化纖原料的生產能力也將迅速增加,同時企業的結構調整,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推廣應用等,都需要裝備的配合,這些為化纖機械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