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活縫紉機的人
上?;莨たp紉機三廠“身份”很不起眼,徐匯區華涇鎮的村辦企業;影響卻很了不得,人均勞動生產率、人均創利和人均創匯連續5年位居全國同行之最。“海菱”商標的工業縫紉機成為市場搶手貨,工廠一年四季熱火朝天,到了“訂單不敢接”的程度:去年實現銷售2.7億元,出口創匯1100萬美元,人均勞動生產率達57萬元,人均收入3萬多元。不少放棄回鄉過年的外地工高興地說:惠工三廠就是“家”,王瑞福廠長就是“家長”,能在這里工作是一種福氣。
縫紉機行業的整體不景氣已非一兩年,王瑞福堅持科學性和實踐性結合的決策程序創新,為惠工三廠贏得了“局部晴天”的小氣候。任何一個項目都要將決策程序“從頭走到底”,廠里的項目論證小組將每一個項目報告,交給相關專家評審。大膽投資2700萬元進行三次技術改造,并成立了技術中心,使工廠的技術水平始終跟上世界步伐?;莨と龔S近年來每年可開發10至15種新產品,產品品種已發展到目前的5大類150多種,暢銷于50多個國家和地區。企業基本淡出了目前競爭激烈的低檔產品市場,轉向以生產中高檔縫紉機為主。
王瑞福埋頭抓生產有一套,抬頭審時度勢也很在行。長年堅持讀書、看報、聽講座,已成為其工作的一部分,他是上海圖書館的老讀者、國際會議中心的老聽眾。雖然已年過“知天命”,但仍孜孜不倦,獲得了工商管理學碩士學位。經常和兄弟企業、其他行業的老總們交流、探討,注意結識社會上的有識之士。他認為,這樣做可以學到新知識,掌握新信息,從而使自己的頭腦更加精明,自己的創新能力、管理能力以及思想修養不斷得到提升。每年新開發的產品,有些靈感就是來源于廣泛的交流。
善于同廠里的普通工人對話,王瑞福因此很有人緣,工人們說他有時隨和到“不像個廠長”。“企業要留住人必先留住心,只有員工和企業一條心,企業才能發展。”他大力推行廠務公開制度和積極發揮職工代表大會作用,讓職工了解企業的經營管理情況,集中群眾智慧,促進效益增長。凡是廠里的各項規章制度,必須讓所有員工參與討論,從而使制度成為大家的自覺行動。在培養和使用人才上更是一視同仁。多年來企業送到國外研修的69人次中不少就是外來打工者,其中有一個外地農村來的打工者,他的村子里從未有人出過國,沒想到到上海打工居然有機會出國研修,成為村子里的一大新聞。職工家里碰到問題,他都會全力以赴地幫助解決,讓職工覺得自己有依靠。有一個女工,丈夫在家待業,生活較困難,她請王廠長幫忙解決一下。其實像這種情況,廠長本來沒有責任要幫她解決。但是王廠長還是為她妥善解決了問題。他平易近人,企業里不論誰結婚,王廠長都會讓出自己的小轎車給他們,而自己卻乘公交車上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