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服裝出現四大“克隆”流派
國外品牌向中國市場進軍的腳步大大加快,與中國服裝企業的競爭將從設計、面料、工藝、品質、價格、服務、文化、店面、客戶管理及廣告等方面復合展開。據《市場報》報道,國內品牌要生存,不少企業走了“克隆品牌”之路。由此,中國的服裝出現了4大“克隆”流派:京派、海派、粵派、漢派。 據介紹,這4大流派仰仗自己的地理優勢,幾乎都有自己“克隆”的藍本。京派以“克隆”歐美為主,海派以“克隆”日本為主,粵派以“克隆”港澳為主,漢派“九省通衢”,什么服裝都“克隆”,由此有人稱漢派為“雜派”。有一首打油詩說:“卡丹”到處有,“狐貍”漫山游;“老爺”被偷車,“鱷魚”全國游;“金利來”,愁!愁!愁!
在杭州、上海等地還出現盜用“金利來”商標注冊公司的現象,在杭州的龍祥等幾大服飾城就有以“意大利金利來香港公司”授權經銷商的名義經營西裝、襯衣及領帶的鋪位。而據金利來公司調查,這家“意大利金利來公司”在香港既無經營場所又無從業人員,更談不上實際的經營活動,明擺著是拉大旗,作虎皮,挖空心思“傍名牌”。
“克隆名牌”雖然為一些企業帶來暫時的效益,然而,它是以毀滅自己品牌為代價的,其結果是,中國服裝被外國品牌洋化了,即使自己制作的品牌服裝也要取個洋名字,如北京的“倫敦霧”、上海的“奧德臣”、廣州的“維拉尼諾”、杭州的“藍威銘”,如果產品不標產地,消費者肯定會認為是國外品牌。因為國人“克隆”洋品牌,推銷洋品牌,使中國人的心態已成定勢:國外的品牌就是比國內的品牌好。不取個洋名不僅在國外不好銷,而且在國內也不好銷。由此,中國的服裝完全失去了個性。
國際品牌正在淹沒“中國服飾”。一路是產品直接打進中國市場。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中國設立專營店或專營柜的世界名牌服裝,如姬龍雪、貝納通、歐迪芬等已有50多個,這些品牌全來自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國家和地區,并占據了中高檔市場的相當份額,有些百貨商場,只引進國外品牌,而將國內品牌拒之門外。
另一路是將牌子輸入中國。他們利用中國廉價的廠房和勞動力生產他們的產品,然后,銷往世界各地。杉杉集團董事長鄭永剛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說:“許多國際品牌都在我的企業加工生產,我們的加工產品都是100%直接銷往歐洲市場。我國潮州有一家工廠生產的晚禮服占全世界產量的60%-70%,但在世界各地銷售的時候,不得不用外國經銷商的商標,因為貼上我國自己的商標賣的價格僅為國外商標的10%—20%。中國的“杉杉”、“羅蒙”、“海盟”、“美爾雅”、“順美”,出口的高檔西服無一例外的只能委屈地使用外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