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服裝中心興起縫紉機業借勢上升
記者日前從中國縫紉機械協會了解到,南亞已經成為縫紉機械工業發展新的市場。2003年底,為進一步開拓南亞市場,擴大中國縫紉機械產品出口,由中國縫紉機械協會田民裕理事長為團長的考察團一行7人,對印度、孟加拉縫紉機械市場進行了考察,隨同考察的有標準、大鶴、飛虎等企業負責人。
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實現了逐步接軌,開始有效利用大量的國際資金和技術,彌補工業化進程中的巨大缺口,加快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我國縫紉機械工業也憑借著深厚的市場潛力和較為完善的配套體系取得了飛速的發展。田民裕表示,近5年來,中國縫紉機械工業發展很快,產量占世界的60%,德國、日本等世界著名縫紉機械生產企業紛紛在華投資辦廠,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縫紉機械制造基地。
南亞市場商品自給率低,市場空間大,勞動力價格低廉,印度服裝企業職工月平均折合人民幣只有800元左右,孟加拉為400元左右。其工業發展的整體水平不高,和我國具有較強的互補性,是我國企業實行低成本擴張的目標市場之一。
政策支持是一劑強心針
不僅如此,南亞市場還具有許多優惠政策。以孟加拉為例,歐盟決定2001年至2009年對孟加拉除軍火外的一切商品不受限制地免關稅進入歐盟市場,進入美國的紡織品也不需配額,由于和印度國境接壤,產品進入印度實際上也不需關稅。
2002年1月,中國與孟加拉簽署了7項經濟技術文化合作協議,為中國企業提供了政策保障。此外,孟加拉政府還規定,投資者有5-7年免稅期,在出口加工區的免稅時間則為10年。還有諸如技術人員免交3年所得稅;外匯不受管制,本金、利潤可匯回投資者所在國;在出口加工區的企業產品創匯100%政府獎勵20%-25%現金補貼等優惠政策。
如今,印度服裝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不足3%(而中國卻占據了15%),大有潛力可挖。印度政府十分重視紡織服裝業發展,視該行業為出口創匯的主要行業。2002年,印度紡織部斥資1200萬美元,在德里機場附近興建一個設有空調的服裝貿易市場,可容納250家公司作長期展覽,據稱已有80家公司預訂展覽場地。 孟加拉服裝領域創造了一個以出口為主導方向的市場。20世紀80年代初期,那些躲避配額限制的生產商將生產基地從韓國和其他國家轉移到孟加拉,給孟加拉成衣業注入了一劑強心針。美國市場的配額制度和歐盟市場的免配額準入已經幫助孟加拉在美國市場和歐盟市場占有立足之地,事實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商則受到配額限制。現在,孟加拉已成為向歐盟出口襯衫和T恤最大的國家和美國第六大服裝進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