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紉機洗盡滄桑飛入時尚人家
本報春節期間發表了《漸行漸遠自行車》的系列報道,老“三大件”再次引起市民關注,縫紉機這一漸被淡忘的物品也重新被市民提起。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縫紉機與自行車、手表被譽為家庭“三大件”,成為富有的象征和結婚的必辦物品。過后的20多年,電視機、洗衣機和冰箱,電腦、空調和微波爐等一代又一代翻新“三大件”取代了老“三大件”。如今,生活中很難聽到踩縫紉機踏板的“嗒嗒嗒”聲,也再難見到孩子們高興地穿上母親親手縫制的新衣裳,廣州的家用縫紉機到底怎么樣了?
“老廣”深情說“衣車”
在廣州這個成衣行業發展很早的城市,家用縫紉機早已不再風靡。然而,重提舊話,老廣州市民對曾經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縫紉機還是有著說不完道不盡的故事。一些市民家里仍然保留著一二十年前的“愛物”,盡管老舊滄桑,但常帶給他們懷舊的甜蜜。
“當年可不是有錢就能買”
在廣州,縫紉機通常被稱為“衣車”,陳姨是個地道的“老廣州”,如今家里還保留著一架上海蝴蝶牌衣車。說起衣車的故事,陳姨連說:“那年頭買架衣車真是難!”1977年陳姨和老公準備結婚,商量好用存款去買一架衣車。當時并非有錢就能買到這種緊俏貨,要么用外匯券到友誼商店等指定地方買,要不就得找有關部門領導批字拿票。陳姨多番打聽,終于托到一位熟人,拿到一張票。
陳姨說,當時她每月工資只有三四十塊,這架衣車卻花了140元。買衣車后的幾個月,陳姨一直沉浸在興奮當中,每每看到朋友參觀時羨慕的眼光,陳姨更是樂壞了。
“衣車是個寶樣樣能搞掂”
郭女士家中儲物間保留著的華南牌衣車是1981年用外匯券在僑匯商店買的。郭女士說,當時這衣車可真是個寶,在客廳里擺著,象征著財富;用起來,做衣服、改衣服、補衣服樣樣能“搞掂”。20幾年前,每人配給一丈三尺六的布,成衣既少又貴,大家都習慣買布做衣服,基本上一家老小的衣服都是自家剪裁縫制的。沒有衣車的街坊鄰居到有衣車的人家借衣車縫衣也是常事。郭女士家中姐妹多,衣車更常用于改衣服。姐姐不合身的衣服就改一改,讓妹妹穿。褲子膝蓋處磨破了洞,用衣車補塊補丁,繼續穿;要不干脆用衣車來個大修改,把長褲變成半截的短褲夏天穿。
“縫紉機給了我生活出路”
張女士現在也保存著一部老式縫紉機。20多年前,張女士高中畢業在家待業,有一天她在鄰居家看到鄰居阿姨用縫紉機縫制一件裙子,她立刻喜歡上了縫紉。于是她報了縫紉學習班。學成后,張女士從私人制衣店里拿些預先剪裁好的衣衫樣式回來,用衣車再加工,每件衣服賺六七元的加工費。由于縫紉技術嫻熟,張女士不久在東莞一家服裝廠找到了工作。 圖:用縫紉機一直是為了體驗手工創作的快樂
用縫紉機變成一種時尚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打算結婚的人總要購齊縫紉機、自行車、手表“三大件”,稱得上是“有錢人”了,才敢登丈母娘家門;如今,要找一架曾經威風的舊式(帶踏板)縫紉機可并非易事:許多大百貨商場在好多年前便撤了舊式縫紉機的柜臺;老百姓家中的縫紉機不是淘汰、便是在儲物間塵封著,越來越少見。只有街頭巷尾專門為人補衣服的小攤和做衣服的裁縫店才可能一見。